首页 > 文化遗产 > 浏览文章

河南渑池: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村镢把戏》重现舞台

作者: 日期:2017年10月12日


  ( 安建军 肖伟)  10月11日,濒临消失近半个世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村镢把戏,在河南渑池南村利津民俗文化园进行了首场演出,中央电视台4频道《印象方志》栏目进行了现场全程录制。微信图片_20171011223423.jpg   南村镢把戏源于黄河漕运拉纤时的船工号子。船工敲打船篙或船帮,纤夫吼唱号子,形成一种高亢、粗犷的声腔旋律。后来演变到人们在田间地头劳作时,敲打劳动工具——以镢把击节的演唱形式,自娱自乐。清末民初,怀梆戏传入南村,镢把戏揉进了怀邦的唱腔音乐元素,由于南村地处黄河南岸、豫晋交界,是古代黄河漕运和阳壶古道的水陆交通枢纽,各地文化在这里交汇,尤其是南村独特的地方语言,镢把戏兼容并蓄,同时融合了豫西、山西等地方戏的特色,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村地方戏。该剧种2007年6月已被列入三门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微信图片_20171011223438.jpg    镢把戏的音乐特色是以黄河号子为根基、以南村方言为母语、以怀梆唱腔为基调,近于锣鼓说唱的表演形式。镢把戏唱腔慷慨激昂,演唱多用大本腔,俗称“可口倒”。其声腔淳朴率直,略带晋味。其调高为1=G。文场常用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笛子、笙、阮、大胡、唢呐等。武场以镢把为主打乐器,常用还有班鼔、大锣、小锣、铙钹、梆子等。演出节目多为表现田间地头的劳动场景以及欢庆丰收的生活景象,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微信图片_20171011223446.jpg     由于南村属黄河小浪底库区移民重点区域,现大部分民间艺人迁走他乡且年事已高,镢把戏已频临失传。挖掘、整理和保护迫在眉睫。2016年11月,在渑池县委宣传部、渑池县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局、南村乡政府的支持下,杨拴朝、衡声晨、张学春等人组织相关老艺人,进行挖掘、整理、排练,使这一古老的乡土艺术得以传承和保护。镢把戏《南村人》今日在南村利津民俗文化园的首场演出,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分享到: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

文化中国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首届云南昆明(国际)版权博览会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口草龙进课堂
森山铁皮石斛浸膏工艺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

公益中国

向光•社会创新思享会——乡村振兴 产业助力

2023-04-16

【SRC·2022】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坚:勇担社会责

2023-04-16

【SRC·2022】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董事吕建中:低

2023-04-16

【SRC·2022】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会长黄速建

2023-04-16

【SRC·2022】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

2023-04-16

摄影作品

乡村婚宴
红丝巾飞了
【在路上】天马岛马髻
只等开门迎客的江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