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渊源 > 浏览文章

红军长征和文军长征的交汇地(贵州省湄潭县)

作者: 日期:2017年06月01日

  走进湄潭县城天主堂内,“农民起来夺取地主武装!”,“贫苦工农自动起来当红军!”等等标语赫然在目。这些红军标语,均为毛笔竖书,字体长宽为10至20厘米左右,笔划工整熟练,至今还完整的保存着28条。这是全国革命老区保存得最完整、最集中、最多的红军标语之一。

    1935年遵义会议期间,罗柄辉将军率红九军团进驻湄潭,在东线保卫遵义会议顺利召开。红九军团驻留湄潭达半月之久,期间宣传组织群众成立了“中华苏维埃湄潭抗捐委员会”,举办了为期7天的有数十名青年参加的青工干部训练班,组织湄潭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点燃了湄潭的革命事业。

    在天主堂内,红九军团写有大量的宣传标语。为缅怀这段革命历史,贵州省人民政府1982年将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所在地红军标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弘扬长征精神,中共遵义市委、市人民政府于1999年将这里定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果说一支红军的长征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那一支文军的长征则在这里开创了求是创新的摇篮。

    抗日战争期间,为避日军侵华战火,当时的国立浙江大学校长、教育家竺可桢率领浙江大学全体师生踏上了漫漫西迁办学之路。1940年,浙江大学迁至湄潭,素有尊师重教文化观念的湄潭人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浙江大学的师生们。湄潭县政府将办公用的湄潭文庙让给浙江大学做教导部,在县城、永兴两地,湄潭人民把浙江大学相中的房屋都让出来,以供浙大师生教学和生活之用。湄潭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使西迁至湄潭的浙江大学有了一个安静教学和科研的环境。

    浙江大学西迁至湄潭办学的七年里,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等一批科学家在艰苦的环境中潜心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英国皇家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到西迁至湄潭的浙江大学考察后,在世界权威学术刊物《自然周刊》上介绍说:“那里的科研氛围浓厚,是中国科学的希望。”他同时还评价“在湄潭的浙江大学是中国的‘东方剑桥’”。

    中国两院院士中有46位院士当年在湄潭生活和学习过。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的回忆文章里,多次提及在湄潭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他正是喝着湄潭茶一步步走向世界的。

    浙江大学在湄潭办学期间还成立了湄江吟社。竺可桢、苏步青等一批科学家写下了大量咏物言志的诗词,给湄潭人民留下了一批宝贵的精神财富。国家领导人彭真把浙江大学西迁办学称为“文军长征”。中科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回访湄潭时在文庙题词为“科学教育圣地,求是创新摇篮”。

    浙江大学在遵义、湄潭办学的七年,被称为浙大历史上最光辉的七年,是浙大办学史上最重要的发展时期。浙大师生与湄潭人民同饮一江水,同吃一锅食,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艰苦而又令人难忘的战乱岁月。

    在湄期间,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卢鹤绂、陈建功等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代精英,潜心研究,孜孜以求,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成就赫然。他们不仅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还为黔北湄潭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分享到: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

文化中国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首届云南昆明(国际)版权博览会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口草龙进课堂
森山铁皮石斛浸膏工艺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

公益中国

向光•社会创新思享会——乡村振兴 产业助力

2023-04-16

【SRC·2022】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坚:勇担社会责

2023-04-16

【SRC·2022】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董事吕建中:低

2023-04-16

【SRC·2022】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会长黄速建

2023-04-16

【SRC·2022】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

2023-04-16

摄影作品

黄河岸边的芦苇
爱在鑫邦,你我同行
《查干淖尔捕鱼忙》
只等开门迎客的江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