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风民俗 > 浏览文章

湄潭民风民俗

作者: 日期:2017年05月17日

  自明、清改土归流、“追苗赶汉”以及数次战乱后,湄潭基本上无土著人。现在湄潭境内的人口,绝大部分其祖均为移民。最早的移民是在明初随军所至。湄潭最早的先民是土著人。在那个时代治理湄潭的是土官(容山长官司、锡落长官司),先民们留下的有“生期坟”、苗路、院坝。解释:清改土归流、“追苗赶汉”的历史背景。 数次战争:平播、反清复明(来湄隐士)、咸同之乱。通过数百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一种固定的地方文化。因此,湄潭民俗民间文化是集湘楚、巴蜀等为一体,所形成的湄潭地方文化。
  湄潭的民风、民俗、语言等与邻近县市大同小异,境内乡镇之间也有一些区别。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是包罗万象的。若要彻底叙述清楚,必然会受知识和时间的限制。因此,只能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介绍:
一、衣
  衣着颜色为青色,包白帕子或青帕子(土著人的打扮),幼童戴狗头帽、猫儿帽,在帽上钉有金属或玉器制作的罗汉、寿星老人或其他形状的装饰物,有的钉方孔铜钱等(中原习俗的影子)。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棉衣棉裤皆为青色. 40岁以上之单衣多为蓝色、青色,也有灰色。男性穿长衫,农民长衫较短,有的无领。劳动时将前衣再分别扎缚于腰带间,裤大而短。女裤则大而长,裤腰多用白布,穿之则于前方折叠并用裤带扎束于腰部。民国后期,尤以年轻人中开始“短打扮”,衣对襟短衫、 “收腰裤”。旱地劳动有的拴绑腿,多为蓝布结成直角三角形。民国后期,中学、公职人员中开始穿西装裤,女生易旗袍为黑色裙子。解放后穿着大异,长衫罕见。
  头包白布帕子,帕长3尺5尺不等,缠于头上成圈,少妇则要折叠平整规矩。老者一般包青丝帕。富有者-般头戴各式帽子。男性孩童-般打光头,有的戴“洋线帽”、 “瓜皮帽”或“遮阳帽”。幼童,-般戴以布料制仵的狗头帽、猫儿帽、小生帽,婴儿戴圈圈帽。一般帽上钉有金属或玉器制作的罗汉、寿星老人或其他形状的装饰物,有的钉方孔铜钱,有绣“长命富贵”4个字。上世纪中叶以后,这些帽子及包白布帕子的习俗逐渐消失。
  解放前,富有人家之老婆婆、男女小孩大都穿绣花鞋。即使穷家姑娘,出嫁前必须学舍做鞋袜,袜子必上袜底。贫苦人几乎终年穿草鞋,老头过冬脚穿“麻窝子”草鞋,无袜,有的用裹脚布。热天穿线耳草鞋或线耳草鞋套袜子则是富有人家所为。民国时期,城里人及富有之家有穿皮鞋、钉鞋者。
  明代前男子束发,挽髻戴网(结发加冠),清代男头四周剃光”留中间蓄长发,编长辫子,未婚女子扎单辫,系红头绳,已婚女挽髻(俗称巴巴转儿)。民国年间男子剪去辫子, 剃光头,蓄分头(名中山头);未婚女子蓄留海,扎双辫,已婚女子挽髻套网。
二、食
  在湄潭乡下打灶在方位上有讲究:一般是座东向西,寓意为煮东西。
  一般农家除农忙之外,大都一日两餐,以大米为主食,不吃稀饭,不爱吃面食,挂面常被当作菜肴使用。平时粗茶淡饭,过节较为讲究,城镇居户亦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城乡人民大都每日三餐。
  春节前夕,-般家庭都要杀年猪或购买丰盛的食肉,装香肠、熏腊肉、推豆腐,还要制作汤杷、糍粑、泡粑、米团粑、猪儿粑、黄糕粑、米花、米线、炒米、炒米糖、糯米甜酒之类以作家人或来客小吃之用。
  清明时节做清明粑、以糯米拌清明菜蒸煮捣制而成。
  栽秧时酒菜丰盛,-日有吃四餐者,其中-餐必吃咸蛋。
  端阳吃粽粑,中元节以新米饭祭祖,中秋吃核桃、毛栗、糕点之类赏月,重阳打糍粑。
  自清代开始,农家常赶制绿豆粉、荞面条之类的不常有食物待客。
  解放前,-般都吃甑子饭,即将大米煮得半熟。过滤后再以甑子蒸熟。
  老幼同桌吃饭,必由长者坐上方,次者坐下席,晚辈坐两边。吃菜-般让长辈先请。尤以为长者或亲友盛饭,不能过满,否则被视为没有礼貌。
  湄潭一些地方的农民,耕种往往要到离家三四里地的地方,并且还要爬坡上坎。因此有一日三餐的习惯,起床吃了早饭(亦叫过早)后,带上中午吃的东西(晌午,讹读为“少午”)同时,还必须要带上一罐茶。一般家庭主妇烧一锅茶可以供家人喝一至两天,这一锅茶是由“老鹰茶”、“苦丁茶”和细茶(农家自制的炒青茶)混合而成,一至两天不会变质。这种混合而成农家茶颜色通红,口感极好,解暑解渴,能达到二至三天不变质的效果是现在的翠芽、翠片等上高雅之堂的名贵茶所不及的。“老鹰茶”、“苦丁茶”还有一种叫“甜茶”属于山间野生茶,采摘制好的“老鹰茶”,其外形象现在的毛峰茶。而“苦丁茶”就不同于前些年曾名噪一时,身价在几百上千元一斤的苦丁茶。湄潭民间所制的“苦丁茶”,是将“苦丁茶”树上的嫩老叶子全部采回,有些茶树大了,索性就将枝干一并砍回,用烧开的水透一遍晒干,晒干后的苦丁茶叶子呈透明状,因此在农村经常看到大茶罐里有木屑之类的东西,那就是“苦丁茶”的树枝。“甜茶”就直接采回晒干。
  在湄潭的东北部地区有喝油茶的习惯,油茶的制作过程有简单和考究的不同程序。简单者通常是在农忙时,女主人早上煮饭沥米时将茶叶放入油锅中炒焦,然后将米汤倒入锅中,再舀少量沥起来的半生半熟的米进行熬制。农民把这种制作的油茶作为早餐,既经济又实惠。
  另一种油茶的制作就有些考究,一般是在有客人来,或者是过节时,最常见的是在春节前杀年猪熬油时都要制作这种油茶。首先将大约半碗黄豆、半碗米炒熟,将花生米与适量的菜油或猪油放进锅中,待花生米要煎熟时放入茶叶、黄豆、米、猪油渣一起炒,然后舀一两瓢水倒进锅中熬制,待黄豆、米煮烂时,用一木水瓢研磨成糊状,然后舀水入锅中烧制。这种油茶香味特浓,尤其喝过之后回香持久。与油茶一道上桌招待客人的还有米花、荞皮、黄绞、糍粑、泡粑、花生、板栗、爆米花(亦称炒米)或爆玉米花(亦称包谷泡)等。一边喝着油茶,品着点心,一边拉着家常。
  油茶油而不腻,且余香持久湄潭的东北部一带的人,将此纳入一日三餐必不可少食品,他们在外作客,经常因为没喝油茶而现得精神不振,因此主家往往会备好原料让他们自己制作油茶,然后大家分享。在改革开放前,人们把喝油茶嬉称为“打水仗火”,也有人把油茶比为“干劲汤”。这种时代性的恰当比喻,正好说明了油茶的健胃、提神作用,它的经济性、实用性是城里人喝的八宝粥远远不可及的。
  油茶的制作过程粗狂、原始,食用时感到宜人可口,回味悠然。因此,不由人不联想到远古夜郎这块土地的生活习俗。
三、住
  人类从远古的树栖移到山洞、穴居,是一个进步。再从穴居移至地面,便是人类建筑的开始,其一脉相承下来的建筑,以木构架为其主要结构,在木构架结构方式下,逐渐创造了与这种木结构相适应的各种平面与外观,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木构架分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这三种不同的方式分别在不同的地区体现。
  湄潭为山多田少之地,十余亩的平地都予以爱称“大坪大坝”。为节省田土,房屋的建造均选择在依山傍水之地。而依山就势的建筑,必须考虑木构架结构的牢固性。因此,湄潭的房屋就普遍采用以穿斗式为的主木构架结构。随着大量屯兵、移民、与商贾的进入,在“大坪大坝”之中,逐渐有了建筑,形成了集镇。集镇由于人多,时而会造成了一家失火全镇遭秧的惨状。明朝时候,由于制砖手工业的发展,除府、州、县衙将砖用在外墙和城垣外,其民间建筑也开始大量使用砖瓦。在集镇,户与户之间以砖砌墙相隔,取名“封火墙”,砖墙顺穿斗式排列而起,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在叠起的墙头用桐油、石灰、糯米浆塑出翘角和勾勒不同的流线,远处望去,酷似数匹列队的战马。因此,又有人将封火墙取名“马头墙”。
建房习俗
建造房屋有择基、择期、伐木、请匠人动工、建木构架、装盖、钉大门、安香火等。
  1、择基:即选择地基,选择地基必须请懂阴阳八卦的先生看地,当地人迷信于地基的好孬,直接牵涉到在此居住后人丁、时运、财运、香火的延续等。因此,对恭请的先生必须是小心伺候,在先生用“罗盘”(标有天干、地支的指南针)确定方位时还需奉上一定的“利实”(钱币)。当然,先生有他那一套另人折服的似懂非懂的语言及看似深不可测的法事,其主人在大大方方地掏出“利实”的同时,也在幢景着在此居住后荣华富贵、儿孙满堂的未来。
  2、择期:选择吉日在整个建房过程中的关键,伐木要看当天是否要“忌务”(即忌动土等),建木构架、钉大门、安香火也要选择吉日。当然,选择吉日良辰还得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请教先生。
  3、备料:如果欲建房的主人有山林,就选定不是“忌务”的日子,请数位亲戚朋友带上伐木工具进山采木,在所请的人当中,还得要有一个稍懂建房知识的人。不然,乱采一通,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这个稍懂建房知识的人,这天也颇具风光,手执五尺竹片,用尺量、用手卡,确定每一根树木的生死。确定完后,坐在一旁,一边裹着叶子烟,一边欣赏着被自己判决后倒下的一根根刚才还在迎风呼啸的林木。
  自己林中的原材料如果不够,或买,或讨(向亲戚朋友开言要一根或数根木材,方言叫“讨根棒棒”),将自己从各个途径来的木料集中后,劈(方言读pian去声)去皮,晾干备用。
  4、立木构架:人们将立房屋的木构架统称为“立房子”。在选定“立房”的前一天,首先要做好几道工序:
  (1)、排列:每一根木料先由掌墨师(整个建房工程的工程师)弹好墨线后,再由木工匠人按墨线的规定,进行劈、锯、刨、凿等。每一根加工好的木料,都由掌墨师在上面用墨签号(写)好只有他们自己人才看得懂的文字符号,这些符号分别代表第几柱、第几瓜(骑扣在穿枋上,没有落地的柱子),第几穿枋等。写完后,将每一根柱和穿枋进行组合,就算是排列。排列最能够检验掌墨师水平的高底,若穿枋斗不进事先打好的柱孔,或穿进柱孔后间隙太大等均说明掌墨师的墨法不行。清末民初,永兴场修复万寿宫,一掌墨师不用划墨线,用四分凿在一根柱子前后打眼相连,不差分毫的故事流传至今。
  (2)打好栏头:栏头是固定在地上穿枋,每一根柱子将要扣在穿枋上,因此,建好的房屋占地有多大,决定于栏头,当地人有称栏头为“地落檐”。一般建房的规格都是五柱四瓜、四列三间,也有六列以上的。

   (3)、立木构架:在吉日,已经做好所有准备工作的拂晓,远亲近邻纷赶来。掌墨师首先祭仙,拜鲁班。接着由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将缆子(用稻草和竹蔑混合搓成的直径约7厘米粗的一条缆纯)拴在中柱上端,20余人拉住缆子,匠人们则各在每根柱子前护理,另外一些人负责移动前后左右的几根“简杆”(用来临时支撑列子的木料),掌墨师站在列子上手抓拄缆负责指挥,并高声诵着建房的“祓式”(匠人建房的经典语言):
天上落雨湿汤汤,今日众位把忙帮。
主家选个黄道日,众位摸到手又僵。
一来又是天气冷,二来落雪又打霜。
心齐不怕天气冷,亲朋老幼不怕伤。
自从今日抽(撑)起后,世代儿孙有官当。
祓式已毕,连升三起(级)。
  在掌墨师最后一声“起”的时候,拉缆子几十人和围观的所有人一齐高喊“起!”,“起呀!”,“起!”。场面热烈而壮观,而掌墨师仍然站在排列上和列子一同徐徐升起,颇有大将风度。其它几列照此进行,但掌墨师诵说的“祓式”不能重复。接下来便是“上梁”的仪式。“上梁”先是上中间的大梁,该大梁在选材上,一般是用柏杨。上梁之前要先开梁口,由掌墨师手提凿子,主人的长子跪于大梁前,背向掌墨师,双手将后衣襟提起,准备接“财喜”(掌墨师用凿子铲下的木屑)。掌墨师开梁时同样要颂唱一段祓式。然接着是钉梁心,在事先画好的大梁中间,掌墨师提上主人早就准备好的大红公鸡,分别在大梁的两头边说祓式,边将鸡冠掐出雪,用鸡冠上冒出的血在梁两端画上几画,然后扯下一皮鸡毛粘上,掌墨师又提着公鸡走到大梁中间,在已经画好图案上念念有词,同样用鸡血在正中四方点上几滴,每一滴血上粘一皮鸡毛,然后用大洋、或铜板、或硬币用铁钉固定在正中。这一套法式做完之后便上梁,上梁同样由掌墨师先说袱式,然后两端各由一强劳力抬住梁头,待袱式已毕连声的“起呀”中展开竟技,谁能先将梁的一端抬上谁就当时的豪杰。上梁完毕,掌墨师还要进行“踩梁”,踩梁是由掌墨师由梁的这一端走向另一端,在走的时候同样要说祓式。众人在下望着踩梁的掌墨师心里都人捏着一把汗。大梁和檩子全上好后便是“搭梁”,搭梁属主人的亲戚祝贺的一种仪式。搭梁又称“搭彩”,即亲戚将彩色布和抛梁粑交给掌墨师,由掌墨师安排两个匠人将搭梁布和抛梁粑背上大梁的两端,将搭梁的彩色布匹搭在梁 上。搭梁的同时也要说祓式:
未曾动工父子先商量,恐怕三亲六戚来搭梁。
有的又说白布好,有的又说丝绸强

左右莫说空白话,搭在梁上顺高强。

上头搭齐挑,子子孙孙打伞带把刀。
后头搭齐檐,世代儿孙中状元。
周建月耳带,布得人情千年在。
  祓式完毕后,便撒抛梁粑。抛梁粑是用大米或糯米等做成直径大约2厘米的小粑粑,匠人在上抓起抛粮粑撒下,下面的人争抢,据说吃了抛梁粑少生病。也有将抛梁粑改为水果糖和硬币的。抛粮粑即将完时要抛下几个大糍粑,这时该主人去接了,乱哄哄抢抛梁粑人群自觉的让开,不会去和主人争抢。抛梁粑也要说祓式:
手端箩篼是粑粑,房中巧女造成它。
一来莫得洒,二来做米花。
三来待宾客,四来主家又做抛梁粑。
一张功夫得大木,粑粑抛过两间屋。
大学孔子之诗书,众位得见好功夫。
理之用、和为贵、恐怕粑粑打着背。
巧巧欠些,各人拣各人面前的。
必定寿齐,要你手脚麻利。
君子周而不备,小人备而不周。
主家银子有几箩篼。
祓式一结,上上大吉。
请那边高师,说个抛梁祓式。
那一端的接着又说了起来。
  5、房屋的四壁装修:湄潭的民居,一般为“四列三间”。中间明间,叫“tao(阳平声)屋”,其实是“堂屋”读讹的缘故。两次间叫“小二间”,而间也不念“jian”念“gan”。通常在堂屋前左右排列的二柱间隔离出一块空隙,使整个建筑平面酷似“凹”字型,其空的部分名曰“吞口”,寓意“招财进宝”之处。
  待框架结构完成后就是装修,房屋的装修最能体现主人的经济实力。一般人家在立好木构架的时候趁帮忙的亲戚朋友还没走,就请他们上好檩子,钉上椽皮(当地叫“各子”),将瓦盖上,经济实力差的就盖杉树皮或茅草。在房屋的四周用建构架所剩下的废料如板片,亦称“huo(音平)飘”,或玉米杆、茅草,等装四周的板壁。也有将各间事先用木枋打好格子(当地人称“亭子孔”),然后用竹篾镶嵌(当地人叫夹壁头)。最后用烂泥加稻草或用牛粪敷上,经济稍好一点的用石灰加纸筋(土纸团)敷。以上这类人家一般是不会同时装堂屋的,因为,按风俗堂屋是不允许住人的。
  大富人家装房屋就考究了,首先是盖瓦必须是盖寸瓦,即每片瓦的露出部分只有一寸左右,在房顶屋脊上还要用瓦堆成几个圆中有方的“古老钱”图案。在“吞口”两侧的挑枋上有雕花图案,各个挑枋上面不用瓜柱,而用雕花的驼峰。的整个房屋均用木板装嵌,在装嵌时还要求四周的板片穿尖、留线。室内上下有木楼(俗语叫天楼地枕)。

  堂屋的装修更为考究,大门用厚约五公分的木枋做成双开门,大门上方的一对门簪(亦称门针,俗语叫门锤),样式各异,有镂空雕成脚踏祥云的狮子、也有镂空雕的莲花等,最简单的也就是一对金瓜。在门簪后的扣板做工也很考究。大门向内开,在大门的下面亦有两扇向外开的耳门,耳门一般高60公分左右,用木枋拼凑为几何图案方与枋之间用雕好的海棠花等作为连接。耳门主要是用来防止家禽进入堂屋。在大门的左右各有两扇不经常开的门,这四扇不经常开的门,上面是雕花窗,窗子的雕花各式各样,但均以“福、禄、寿、喜”为主。其窗芯就更为精致,有方有圆,基本上采用镂空雕,内容以历史典故或戏剧场面为主。在窗子下面还有一层高20公分左右的雕花隔板。这六扇门亦称“六合门”,一般只开中间的大门,若遇家中有婚、丧、嫁、娶等事务的时候才根据需要将六扇门全部打开。在两次间根据开间的大小个开几扇雕花窗,其花窗的图案与明间大同小异。
  一般大富人家建房,都有正房和两庑(俗语为一正两横,当地人将横念为“huan(阳平)”,若再在前面配上龙门,就是一个四合院。
  住进房屋后,安床也有讲究。 当家人及其长辈必住正房,卧床必须顺梁安放。反之,叫“抬梁铺”,不吉利。此俗至今犹存。 
  6、订门:装修的最后一道工序是钉大门,也叫“踩门”,这同样要摆酒席请匠人,邀亲朋共同庆贺。首先是订门,装订大门也需说祓式:
手持斧头白如云,我与主家订门庭。
一订龙来龙现爪,二订虎来虎现身。
三订三人结义去,四订四季大发财。
五订五子登科早,六订六位早高升。
七订七星高照,八订八仙庆寿。
九订知府打红伞,十订状元返回庭。
十一订棵摇钱树,十二订聚宝盆。
十三十四我不订,留来主家把官升。
  大门订好后合上便是开财门,一匠人在外,另一匠人在内也需说一番祓式,外面的匠人边说边进叫踩门:
昨夜星斗下天台,两手腾空下凡来。
陈情东京说公道,实与主家送金来。
  这屋内屋外,一问一答,天文地理均在问答中有趣的进行,外面的人一直要等里面的人认为回答满意,开门后才能边说边进。

  7、神龛的布置:神龛,在湄潭不叫神龛,叫香火。房屋建好装修完善后,主家便请懂行且擅长书法的先生写香火。写香火有一定的考究,先生在写之前一定要先洗手,在写“天地君(也有的将君写国)亲师位”时必须是站着恭恭敬敬的认真书写。并且每一个字必须按“大不顶天,土不离地,国(君)不开口,亲(亲)不闭目,师不披衣,人不离位”的规矩来写。将写好的各神位的贴在堂屋正墙上,叫“安位”。“安位”一般由写香火的先生进行,先生吩咐主家准备好供果,酒、菜,用一只大红公鸡作为祭品。然后将的香、纸、烛,一一在念念有词中点燃后,抱上公鸡在堂前作上几个揖,就算完成“安位”。酒足饭饱后,在主家一阵挽留声中,先生抱着大红公鸡离去,而主人家每逢年过节均虔诚地在“香火”下祭祀祖宗,示意数典不忘其祖,家声远播,世代香火相传。其习俗也沿袭至今。
四、行
  明清时期无公路,但有驿道,洪武十七年(1384年),开驿道通四川。
  奢香开道之季,官绅出行骑马坐轿。民国时期时兴滑竿,轿子仅为姑娘出嫁之用。女性乘坐的滑竿一般都用布搭棚,抬轿或抬滑竿者忌讳头包白帕。解放前孩童远行,富者雇工背、挑,挑者均用长索箩篼,铺垫讲究,另一头则装实物使其重量相等。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遵湄公路修通。
  明清时期,迷信者远行均要选择吉日,临行之夜或次日清晨如有动物怪叫、树断土塌、家物破损、雀屎污衣、异常恶梦等被视为不祥之兆,即改日期,另择良日。有的还请算命先生之掐算,当年某月某为出行吉日,或忌讳某方向行走。有“七不出门,八不归”一说。
民间礼仪
茶与礼
  以茶待客是中国传统的美德,自宋代起已十分流行,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重。茶礼的出现源于旧俗,旧时女子受男家聘礼多用于茶,称“下茶”,亦称“茶银”。
  湄潭民间婚事以茶为礼以直沿袭至今。民间提亲或媒人撮合,或男家看上女家请媒人,需先由媒人带上礼品女家试探,其礼品叫“问茶”。若女家同意可谈婚事,就由女方到男方家来了解情况,称为“看人”。“看人”后由媒人带上礼品到女方家,其礼品称为“放信茶”,“放信茶”多以白糖代替,同时媒人与女方家商量是否可去“书纸”一事。若女方同意,就由媒人将男方家的布匹、衣服之类的东西带上到女方家,这叫“头道茶”(第一次茶),亦称《头书》。第二道茶所附的是《允书》,即男方非常愿意提此亲事;第三道茶所附的是《庚书》,《庚书》写明男方的男方的生辰八字,同时要求女方将生辰八字填上,这称为“讨庚”,婚姻乃一个人的终身大事,因此一般情况下女方是不会马上填写生辰八字的,还需要提出若干条件。由此就有了后面的“催茶”。“催茶”的主要目的是请女方“发庚”,经数次“催茶”得到女方的生辰八字后,才商量选日子结婚一事。在结婚的天也同样有《头书》、《报书》、《礼书》、《谢书》之类的礼仪。
  湄潭民间谈婚论嫁的礼仪过程,称为“三回九转”。在这“三回九转”中所去的“茶礼”,又分“干茶”、“水茶”、“浑茶”、“素茶”。
  凡有客人到家中,主家的第一件事是倒上一杯或一碗茶,不管是杯或碗都不能倒满,这就是所说的“酒满敬人,茶满欺人”。逢年过节,走亲串戚总要提上礼品,这礼品就称为“茶”。亲戚来回访,也要带上礼品,称为“还茶”。
  年轻人谈媳妇,主要看女方是否能“烧茶煮饭,挑水拿柴”,是乎烧茶为家庭主妇资人待客中义不容辞的责任。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星联公社教书,一星期天到家住鱼龙山的一个老师家玩。晚上男人们聊天打牌,而这家女主人在一旁的火坑边用一小茶罐为我们炖茶,不知是泥瓦罐的缘故还是高山上水资的关系?在火坑边煨制的茶有一股奇特的扑鼻香味。直到深夜两三点钟,男人们还兴奋地处于只有黔北人才懂的字牌游戏之中,而这家女主人非常疲惫地在火坑旁边打着瞌睡边为我们煨茶。
禁忌与祭祀
  禁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比较繁多,以后逐渐减少。
  忌戊,每年立春后逢干支戊日,不能动土,称“忌戊”。否则将遭雹灾。忌戊需连忌无戊。
  忌讳妇女掌犁耕地,否则牛会枯瘦,并忌妇女下田。妇女不能跨越扁担、枷担,否则人肩、牛颈要长浓疮。小孩不能播动空风簸,否则肚子会痛。解放后,这些忌讳基本消除。
  一年四季中最忌的是腊月三十和正月初一,正所谓“正月忌头,腊月忌尾”。
  妇女坐月,忌外人穿皮鞋、胶鞋和带钥匙探望,否则,会将奶带走而使婴儿无奶吃。

民间文娱活动
  民间文娱活动主要在农历的正月,以花灯、龙灯、狮子灯、车车灯为主。同时,有说春,送财神等讨吉利的活动。
  打闹,较多农民于包谷土内中耕除草时,聘请能唱之师紧跟其后,边唱边敲锣鼓,节奏明快,以催进度,慢打慢唱,以促质量,此称“薅打闹草”。于田间如此称: “薅打闹秧’。唱词内容有说古、爱情和临场情形的即兴之作。解放以后之50年代,此俗盛行。
  犁田山歌。犁田者单身作业,为除疲劳,往往自唱自娱,或与另-耕者唱歌对答,歌声悠扬动听。放牛山歌,每当放牛娃几无聊之际,便以山歌逗骂“过路大嫂”或对山牛郎。尤以两山牛娃的对骂山歌,越唱越起劲。
  儿童游戏很多。(参考《湄潭稼穑与习俗》篇目)
附:
崇拜与祭祀
  天、地及大自然的信仰神灵、庙宇、香火 民间信奉的各种神、菩萨,寺庙以及香火的延续情况。
  巫、傩活动及鬼魔驱逐 、算命、消灾及其他迷信活动 算命:算八字、测字、摸相、抽诉、打卦即占卜、掐实、照水碗等。消灾:扫猪牛圈、扫火堂、还愿、过关、取胎神、画符等。
  祭祖及亡灵超度 祠堂族中祭祖,烧老灵,丧葬过程,湄潭各地不同的道场,
  禁忌 正月初一早上的禁忌,忌妇女跨扁担、枷担、鱼杆,忌务等。





分享到: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

文化中国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首届云南昆明(国际)版权博览会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口草龙进课堂
森山铁皮石斛浸膏工艺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

公益中国

向光•社会创新思享会——乡村振兴 产业助力

2023-04-16

【SRC·2022】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坚:勇担社会责

2023-04-16

【SRC·2022】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董事吕建中:低

2023-04-16

【SRC·2022】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会长黄速建

2023-04-16

【SRC·2022】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

2023-04-16

摄影作品

山海台州,海门老街
秋高气爽
杨氏宗祠落成庆典
鲁山春节民俗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