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山统筹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图)
作者: 日期:2017年04月03日
广东中山市小榄镇文化志愿者在绩西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服务。 自开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工作以来,广东省中山市大胆探索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模式,积极统筹推进跨部门、跨系统、跨区域的资源整合,全力将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投入从零散模式转变为集约模式,实现全方位的文化资源整合,形成小平台承载大服务的工作格局。 自2014年被文化部确立为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城市后,中山市积极统筹推进,出台了《中山市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在全市选择了30个不同类型的行政村(社区)作为试点村居。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具有中山特色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三三三工作模式,有效提升了该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效能。 构建标准化、特色化、数字化三元服务空间。一是配置标准化的功能场室。出台了《中山市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明确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四室两厅一场一栏一台的标准化配置。其中,四室即活动排练室、书报刊和电子阅览室、老年人活动室和未成年人活动室,两厅即多功能讲座厅和多功能文化展示厅,一场即综合户外文体广场,一栏即文化宣传栏或阅报栏,一台即户外简易戏台。二是构建特色化服务空间。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套社区服务站、便民服务点、公益工作坊等半公益、有偿性文化服务场室,开设文化分享服务、志愿服务、便民服务等个性化服务方式,满足群众的多元化文化需求,进一步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形成一社区一品牌的特色服务格局。如大涌镇青岗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三点三老友记休闲坊歌会,民众镇锦标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依托社区电子阅览室,面向社区内老年人开办的e办事公益文化培训班。三是构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开发了中山市社区文化O2O平台,为群众提供社区办事、社区文化、社团参与、演出购票、网上阅读、行政审批、医疗挂号等综合性服务。 实施以行政村(社区)党组织和委员会为主导、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参与运作的三方联动。一是行政村(社区)党组织和委员会主导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运作。把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发展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凝聚民心、服务群众的重要任务,列入行政村(社区)两委工作计划和年度经费预算,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通过公益文化创投活动培育社区公益文化组织,引导社会文化组织参与行政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通过整体委托、项目委托或项目合作等方式,吸引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运营,推动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管理运行走向专业化。三是购买社工机构服务。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引进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力量,参与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运营管理、公益项目运作、个案跟踪等,有效提高了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日常管理水平。 促进文化服务与公益服务、便民服务三项服务融合。一是整合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资源。积极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终端平台优势,整合来自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的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实现人财物统筹使用,推动各镇区行政村(社区)公益园、修身学堂、体育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与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共建共享。二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社区多元化服务有效融合。依托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引入社会力量,为社区居民提供阅读推广等各类公益文化服务,实现文化服务与公益服务交织融合。三是支持社会力量设立社区便民服务点。向社区群众提供网上行政审批咨询和辅导、报刊零售等以便民为目标的微利有偿服务,探索引入图书室+咖啡图书室+茶座等服务模式,满足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通过实施三三三工作模式,中山市较好地解决了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和服务中的问题,有效破解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不足、设施建设水平不高、资源配置不平衡、供需不匹配等难题,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行政村(社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优化,服务供给渠道得到拓宽,大大增强了基层公共文化的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