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遗产 > 浏览文章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改造的杨梅竹斜街样本

作者: 日期:2017年04月03日

  496米的传承与创新

新华社北京3月28日电(记者李斌 张漫子 孔祥鑫)说起北京历史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自然离不开胡同。

  记者数次走进前门附近一条近年来获得有机更新、软性生长的胡同——大栅栏地区的杨梅竹斜街,探寻究竟。

  作为贯通大栅栏、琉璃厂两大文保区的连接线,只有496米长的杨梅竹斜街将两条“岁数”加起来超过千年的老街合璧,使其历史风貌一气贯通,成为一条颇具风格的步行街。

  这里曾经书局林立,近现代引领国人追求新知的许多书籍诞生于此;诸多文化名流也曾在这儿留下足迹,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鲁迅、杨小楼等或寓居街内,或成为往来常客;旧京四大商场之首的青云阁坐落街边,世界书局、中正书局、开明书局、环球书局等旧址与老北京“八大楼”之一的泰丰楼旧址也在这里。

  6年间,杨梅竹斜街经历了一场旧城改造计划。政府主导与市场运行、保护历史与复兴文化、内生驱动与开放跨界就发生在这短短的496米中,这些新兴的词汇也成为大栅栏软性更新计划的关键词。

  本着自愿腾退的原则,1711户原住居民中有718户选择了迁出,留下的近千户居民散落在各式大杂院中。迁出后的老房子,由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实施主体进行规划改造,变“成片整体搬迁、重新规划建设”为“区域系统考虑、微循环有机更新”,对院落、街巷进行有效的节点簇式改造,不同节点的改造形成节点簇、逐步再连成片。

  引入燃气、电力电信架空线入地、修缮名人故居和会馆、铺设老砖瓦步道、复原旧时风貌……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过程中,北京市西城区废除了“危改带开发”的拆迁模式,遵循“真实性保护”原则,将胡同原住民连同建筑一起保留,让胡同原有的韵味得以传承。

  景观构筑物、城市小品、景观灯具、垃圾箱、坐椅……杨梅竹斜街对各种不同历史文化及景观元素进行排列组合、设计改造,把历史记忆编入景观当中,在保持斜街原汁原味特色的同时注入新的活力。

  进入杨梅竹斜街数十米,有一家名为济安斋的小店,它既带有杨梅竹斜街的历史基因,又是更新计划的新生成品。小店主人王秀仁说,她本是济安堂王回回狗皮膏药第21代传人,400多年前,王家就在杨梅竹斜街109号开药铺,在后院用祖传秘方制作狗皮膏药。

  10多年前,王家在药铺原址开店售卖医药类书刊和文具,但生意不是很好。在杨梅竹斜街进行更新改造的同时,王家将普通的书店改造成有文创气息的书吧,用来售卖咖啡、饮品、简餐和明信片,同时建了一个小型家庭博物馆,展示老祖宗用来制药的器材等。

  走出济安斋,能看到原住民居所与设计室、文创商店有机融合而成的院子。大栅栏琉璃厂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对于留下来的原住民,西城区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合并聚居的平移办法,也就是把零散留在大杂院中的居民,合并到一处院落居住;富余出的地方,一部分建设便民菜站、公厕等公共设施,另外多座院落则引进以文化创意为主的商业,比如设计师的工作室、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等。通过设计,本地元素、本地居民跟当代生活方式结合,成为社区复兴的内生动力。

  不同时期的建筑混合并置,留下不同的时代记忆,是杨梅竹斜街的一大特色。

  3年前,诗人、古籍收藏家姜寻被杨梅竹斜街的民国建筑风格深深吸引,在这里创办起模范书局,决心将历史文脉传承下去。

  “我们选择的书,除了文学作品外,还有艺术类书籍以及一些古籍。”姜寻介绍,做出版十几年,积累了不少自己设计和出版的书籍。书店二楼则收藏了徐志摩、鲁迅等人的民国初版书,以及《浮世绘聚花》《世界美术全集》《中国古籍文献拍卖图录》等大部头艺术类图书。

  作为一家与雕版印刷有密切关联的书店,模范书局的文创产品也与书店特色紧密相连。开店之初,姜寻便亲自设计了“文字魔方”、皮质的手工笔记本。他还推出了莫言的《大风》线装书,从雕版刊刻、木板水印到装订,全部为中国古法手工完成。

  “有历史的东西才是厚重的。走在这里,就仿佛走在过去的时光里。”姜寻说。

  老建筑,新利用。给四合院的老房子装个内胆,摇身一变成了实用的“内盒院”;植入微型艺术馆和图书馆,大杂院变身“微杂院”……设计师们在这里各展神通,使人们看到了历史街区有机更新的更多可能。

  “这里的手工艺人们,有些人是出生在这里,有些人是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只为专心钻研自己的一门手艺。”北京广安控股大栅栏琉璃厂文化发展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贾蓉说,大栅栏还搭建了开放平台,吸引艺术设计资源,扶植提升本土手工艺再生。

  以民为本,有机更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杨梅竹斜街温和、理性的探索,得到各界广泛认可,成为大栅栏地区的标志性街区之一,大栅栏也因此被评为“全球18个前途无量的设计街区”。

  “金名片既然是金的,自然成色要高。打造是一个方面,内容更重要。”西城区北京大栅栏琉璃厂建设指挥部党组书记王志忠说。



分享到: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

文化中国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首届云南昆明(国际)版权博览会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口草龙进课堂
森山铁皮石斛浸膏工艺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

公益中国

向光•社会创新思享会——乡村振兴 产业助力

2023-04-16

【SRC·2022】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坚:勇担社会责

2023-04-16

【SRC·2022】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董事吕建中:低

2023-04-16

【SRC·2022】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会长黄速建

2023-04-16

【SRC·2022】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

2023-04-16

摄影作品

《打铁花——孔雀开屏
善行平遥
《仙姑供佛》
百年古建筑雕刻墙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