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摄影 > 浏览文章

郭东伟摄影作品«深山马帮»亮相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作者: 日期:2016年09月17日

    本网河南訊【特约记者陈运发】据鲁山县文联 县摄影家协会消息:

马帮,乍听起来是一个遥远的名词,是偏远的少数民族或久远年代里才有的标志。但在豫西南鲁山县西部的深山里,地处伏牛山东段的尧山中就有这样的一群马帮:他们赶马闯天下,为大山及景区的建设,已驻扎了三年多.....(摄影:郭东伟)

农闲时节,来自安徽、江西、湖北等地的农民结成十多只马帮,穿梭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尧山风景区的深山中,给建设中的景区驮运砂石货物,赚取庄稼地以外的另一份收入。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它的存在和运作,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如今物随境迁,中原地区也寥落的出现马帮的影子。

一匹马一次要装200多斤货。在交通条件日新月异的今天,尚有一些施工不便的高山险地 ,需要借助马帮来完成艰巨任务。农耕时期盛行的“马帮”队伍还能找到用武之地,今天的马帮在施工材料、生活物品的运输中,以其高密度的艰难劳作,以求换取相对高薪的报酬,其坚韧劳苦非常人所能承受。

货物要用绳子捆紧,长途驮运才不会中途掉贷。

马匹是常年训练好的,一个年轻的马仔一次可以管三至十匹马,他们一天能在山里运4趟货物,共五十多华里,但泥泞的山路不同于平原道路,走起来极其艰辛。一个马仔带马匹的每天收入一般在800元左右。

被马匹踩踏成深深的马蹄印的泥泞山路,无言的诉说着高山劳作的艰辛。

运完一程回来的路上,骑在马背上休息一会,也是一种享受。

马儿是马仔的宝贝,遇到难走的山路,主人也会让马减轻些负担,稍稍的放松一下。

马帮中的女人一点也不娇气,哼着小曲快乐的赶着马匹。

马队在料场入场、装货都有指定的路线。

女主人看着受伤的宝贝,对马匹的关心像对待自己的家人孩子。

受伤的马匹躺在家里休息。

卸完货物,拖着疲惫的脚步行走在山里的坡道上。

老廖钉马掌技术活是出了名的,钉马掌主要是为了延缓马蹄的磨损。马蹄铁的使用不仅保护了马蹄,还使马蹄更坚实地在山石的道路行走。

马匹在补充食物。

给马拌料是女主人的拿手好戏,草和细料的比例是有一定决窍的,马匹吃得好,干活才有力。

路上遇见同伴,聊上两句,真是开心一刻。

休息时候,拿起电话,问问家里的情况,也思念远方的她。

马仔背上孩子在深山中生活,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环境。

午间在帐篷里做饭的活,男人也可以,长年在深山里也锻练的啥活都要会,并且做饭也可以休息休息。

吃捞面,第一口还没吃完,就挑起来下一筷子,凉得快不烫嘴,吃起来更香。

马仔劳动强度大,饭量也大,一顿捞面只少要吃两碗。

他们说,来山里是为了谋求生活,为孩子将来可以不做马帮,可以到县城享受更好的教育,可以摆脱这种艰辛的生活。

感谢"人民摄影报"社为«深山马帮»整版刊发。九月十九日到平遥古城文庙D展区现场观看的影友,将免费领取人民摄影报一份。

感谢摄影家张国通老师为«深山马帮»做了深刻的评论。 。“马帮”的诉说 张国通 马帮,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似乎已经成为非常遥远而且陌生的概念。或许,人们也才只能从历史的陈迹中,从茶马古道的传说中听过些许关于马帮和马帮人“穷走夷方”的故事。作为一种古老的、特殊的交通运输方式,尤其是在交通极其不便的云南等边远山区,马帮的存在和运作,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随着道路和交通方式的改变和进步,它便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和视野。而生活在内地的尤其是年轻一代,“马帮”这个词汇可能听都没听说过。 然而,通过郭东伟这组关于尧山马帮的图片,我们看到,在今天的中原腹地尧山的深山老林中,在那曲曲折折的泥泞荒道上,也还存在着、流动着这一支支马帮队伍,以及这一流动群体艰辛的生存生活状况。展现在面前的这几百张照片,是作者几年来随着马帮哥儿们朝昔相处摸爬滚打,日出而行日落而息,而得以为他们留下的影像记录,从场景,到细节,都让人感动甚至落泪。难怪作者在讲起他在跟踪拍摄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时竟哽咽不止。 鲁山县的尧山,当下已是一个美丽的颇有知名度的风景名胜区了,但在大山深处,依然人迹罕至,没有道路,没有交通。随着山区建设发展的需要,于是有了这一支支来自多个省份农民组成的马帮队伍,靠他们驮运水泥砂石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品等各种物资服务山区建设。无疑,他们是目前社会中最底层和弱势群体中的一部分,一年四季,风霜雨雪,他们出没在丛林中,踩踏出自己前行的路,默默奔走,以其高密度、高强度的艰难劳作,挣得微薄的报酬,为了他们的家,为了他们的儿女。 这是一支大山深处的风景线。 郭东伟图片展示给我们的,是关注,是感动。我们忘不了这些勤勉善良的马帮兄弟,他们的喜怒哀乐融在大山里,也镌刻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我们为他们祝福。 郭东伟这组照片给予我们的启示还在于,摄影该怎么拍和拍什么?这就是要深入生活,沉于底层,用心观察,潜心创作。作者是一位很成功的影楼经营者,生意兴隆,效益可佳,但他一直保持着勤奋创作的状态。他常常一人走进大山走近田间地头,走进普普通通山村百姓的家,观察体验,于是拍出了很多获奖的好照片,也才能发现类似于马帮这样的创作题材,并且数年如一日地近距离拍摄。可见,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扎堆瞎哄哄,怎么可能拍出深度,拍出感动?

法治中国警示网河南訊【编輯陈运发】据鲁山县文联 县摄影家协会消息:

马帮,乍听起来是一个遥远的名词,是偏远的少数民族或久远年代里才有的标志。但在豫西南鲁山县西部的深山里,地处伏牛山东段的尧山中就有这样的一群马帮:他们赶马闯天下,为大山及景区的建设,已驻扎了三年多.....(摄影:郭东伟)

农闲时节,来自安徽、江西、湖北等地的农民结成十多只马帮,穿梭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尧山风景区的深山中,给建设中的景区驮运砂石货物,赚取庄稼地以外的另一份收入。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它的存在和运作,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如今物随境迁,中原地区也寥落的出现马帮的影子。

一匹马一次要装200多斤货。在交通条件日新月异的今天,尚有一些施工不便的高山险地 ,需要借助马帮来完成艰巨任务。农耕时期盛行的“马帮”队伍还能找到用武之地,今天的马帮在施工材料、生活物品的运输中,以其高密度的艰难劳作,以求换取相对高薪的报酬,其坚韧劳苦非常人所能承受。

货物要用绳子捆紧,长途驮运才不会中途掉贷。

马匹是常年训练好的,一个年轻的马仔一次可以管三至十匹马,他们一天能在山里运4趟货物,共五十多华里,但泥泞的山路不同于平原道路,走起来极其艰辛。一个马仔带马匹的每天收入一般在800元左右。

被马匹踩踏成深深的马蹄印的泥泞山路,无言的诉说着高山劳作的艰辛。

运完一程回来的路上,骑在马背上休息一会,也是一种享受。

马儿是马仔的宝贝,遇到难走的山路,主人也会让马减轻些负担,稍稍的放松一下。

马帮中的女人一点也不娇气,哼着小曲快乐的赶着马匹。

马队在料场入场、装货都有指定的路线。

女主人看着受伤的宝贝,对马匹的关心像对待自己的家人孩子。

受伤的马匹躺在家里休息。

卸完货物,拖着疲惫的脚步行走在山里的坡道上。

老廖钉马掌技术活是出了名的,钉马掌主要是为了延缓马蹄的磨损。马蹄铁的使用不仅保护了马蹄,还使马蹄更坚实地在山石的道路行走。

马匹在补充食物。

给马拌料是女主人的拿手好戏,草和细料的比例是有一定决窍的,马匹吃得好,干活才有力。

路上遇见同伴,聊上两句,真是开心一刻。

休息时候,拿起电话,问问家里的情况,也思念远方的她。

马仔背上孩子在深山中生活,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环境。

午间在帐篷里做饭的活,男人也可以,长年在深山里也锻练的啥活都要会,并且做饭也可以休息休息。

吃捞面,第一口还没吃完,就挑起来下一筷子,凉得快不烫嘴,吃起来更香。

马仔劳动强度大,饭量也大,一顿捞面只少要吃两碗。

他们说,来山里是为了谋求生活,为孩子将来可以不做马帮,可以到县城享受更好的教育,可以摆脱这种艰辛的生活。

感谢"人民摄影报"社为«深山马帮»整版刊发。九月十九日到平遥古城文庙D展区现场观看的影友,将免费领取人民摄影报一份。

感谢摄影家张国通老师为«深山马帮»做了深刻的评论。 。“马帮”的诉说 张国通 马帮,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似乎已经成为非常遥远而且陌生的概念。或许,人们也才只能从历史的陈迹中,从茶马古道的传说中听过些许关于马帮和马帮人“穷走夷方”的故事。作为一种古老的、特殊的交通运输方式,尤其是在交通极其不便的云南等边远山区,马帮的存在和运作,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随着道路和交通方式的改变和进步,它便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和视野。而生活在内地的尤其是年轻一代,“马帮”这个词汇可能听都没听说过。 然而,通过郭东伟这组关于尧山马帮的图片,我们看到,在今天的中原腹地尧山的深山老林中,在那曲曲折折的泥泞荒道上,也还存在着、流动着这一支支马帮队伍,以及这一流动群体艰辛的生存生活状况。展现在面前的这几百张照片,是作者几年来随着马帮哥儿们朝昔相处摸爬滚打,日出而行日落而息,而得以为他们留下的影像记录,从场景,到细节,都让人感动甚至落泪。难怪作者在讲起他在跟踪拍摄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时竟哽咽不止。 鲁山县的尧山,当下已是一个美丽的颇有知名度的风景名胜区了,但在大山深处,依然人迹罕至,没有道路,没有交通。随着山区建设发展的需要,于是有了这一支支来自多个省份农民组成的马帮队伍,靠他们驮运水泥砂石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品等各种物资服务山区建设。无疑,他们是目前社会中最底层和弱势群体中的一部分,一年四季,风霜雨雪,他们出没在丛林中,踩踏出自己前行的路,默默奔走,以其高密度、高强度的艰难劳作,挣得微薄的报酬,为了他们的家,为了他们的儿女。 这是一支大山深处的风景线。 郭东伟图片展示给我们的,是关注,是感动。我们忘不了这些勤勉善良的马帮兄弟,他们的喜怒哀乐融在大山里,也镌刻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我们为他们祝福。 郭东伟这组照片给予我们的启示还在于,摄影该怎么拍和拍什么?这就是要深入生活,沉于底层,用心观察,潜心创作。作者是一位很成功的影楼经营者,生意兴隆,效益可佳,但他一直保持着勤奋创作的状态。他常常一人走进大山走近田间地头,走进普普通通山村百姓的家,观察体验,于是拍出了很多获奖的好照片,也才能发现类似于马帮这样的创作题材,并且数年如一日地近距离拍摄。可见,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扎堆瞎哄哄,怎么可能拍出深度,拍出感动?

++



分享到: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

文化中国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首届云南昆明(国际)版权博览会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口草龙进课堂
森山铁皮石斛浸膏工艺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

公益中国

向光•社会创新思享会——乡村振兴 产业助力

2023-04-16

【SRC·2022】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坚:勇担社会责

2023-04-16

【SRC·2022】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董事吕建中:低

2023-04-16

【SRC·2022】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会长黄速建

2023-04-16

【SRC·2022】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

2023-04-16

摄影作品

海草房
红十字志愿者活动
贵州凯里西江千家寨
花开的时候我就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