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风民俗 > 浏览文章

姜舒放:用镜头记录鞍山历史

作者: 日期:2015年11月03日

  

  姜舒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胜利广场树木茂盛。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立山转盘及“老摩电”。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铁东三道街。

  记录历史的方式有很多,无疑,照片是非常直接的一种。

  姜舒放结缘摄影,始于1969年。这一年,父母作为“五七”大军下放农村,16岁的姜舒放独自留在市内。时值冬天,生活无人照料,姜舒放就到朋友“大宏”那儿借宿。“大宏”为人善良,是个摄影发烧友,拥有一台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这在当时是顶级的摄影器材。几乎每天晚上,“大宏”都忙着在厨房遮挡成的暗房冲洗相片。应了“近朱者赤”的古语,姜舒放渐渐迷上了摄影。半年后,姜舒放去农村探望父母,用“大宏”的相机给家人拍了几张照片,因是生平第一次拍照,姜舒放很兴奋。

  后来,姜舒放获知鞍山市宣传馆(市群众艺术馆前身)有一个摄影组,摄影组有全市最好的暗室、全市最好的摄影设备,全市最好的摄影人员……姜舒放到宣传馆帮着“看盘子”,也就是打下手。打下手的过程也是刻苦学习的过程,每天,姜舒放跟着老师们一起配制药水、在暗室中洗相,许多个中午,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姜舒放还干劲十足地守在暗室里,饥肠辘辘中,感觉只有一个——“幸福”,他对摄影的热爱,清澈得不见一丝杂质。

  转眼到了1979年,市财贸学校开设摄影专业,姜舒放以单位“代培”的名义入校学习。从1969年离开学校到1979年重回课堂,10年的人生经历,让姜舒放领悟到“珍惜”这个词汇的含义。他非常用功,于是有了第一次考试就考取全班唯一一个100分的荣誉。两年后,姜舒放顺利毕业,命运之门随之洞开,他被调至市科委科技情报研究所专门从事摄影工作。不过那里只能拍科技方面的照片,好在,人生没有太多的停留,1987年,姜舒放被调到市政府接待办继续从事摄影工作。

  更为宽广的人生天地中,人生目标终于清晰可见。由于工作所需,姜舒放订阅了许多摄影杂志,一天,他看到杂志上的报道: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些摄影人专门拍摄城市改造前的照片,于光影间留住历史。姜舒放怦然心动,一瞬间看到了自己当走的道路。彼时,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彼时,鞍山正进行着城市改造,这无疑是绝妙的契机。于是,几乎跑遍了鞍山的大街小巷,姜舒放拍摄了鞍山火车站系列、鞍山立交桥系列、鞍山电影院系列、鞍山景子街系列、鞍山城市广场系列……甚至还有鞍山厕所系列、“小广告”系列。

  拍摄这些照片时,无需太多的技巧,只是光与影最质朴的展现,质朴到无须任何的隐藏与修饰。惟一需要的,就是吃苦精神,这时,姜舒放才恍然醒悟到命运完美的预备。1969年姜舒放参加工作,在鞍钢炼铁厂做架工,一做就是5年。每天,姜舒放要背着沉重的维修器材,在数十米高的高炉爬上爬下。晚上又经常加班,在环境恶劣的地沟里参加抢修。记忆里,工作中只有一个半天没活干,剩下的,都是无休止地劳作,像一个音符,不停跳动在造物主早已写就的乐章上。最累的时候——下班了,姜舒放准备骑自行车回家,却怎么也蹬不动车轮,师傅在一旁开导道:“累又咋的,你看谁累死了?”那儿以后,姜舒放再不知道“什么叫苦,什么叫累”,最彻骨的痛楚升华为最丰盈的收获。

  于是,姜舒放游刃有余地拍摄着,种种周折,已无法在生命里留下任何划痕。比如,有一年,姜舒放正在拍摄某建筑,保安走过来,抢下相机,押着他到有关部门“说清楚”;比如,姜舒放曾站在一家宾馆顶层的平台上拍摄虹桥,拍摄完毕才发现平台上的门已被反锁。幸好那时已经有了手机,他拔打114,找到宾馆总台……讲述这些时,姜舒放始终是轻松的语气,仿佛那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

  忙碌间,姜舒放十分惬意,享受着从无到有的过程:拍摄、曝光、显影、定影、黑白副片、水洗、正片,一个个环节下来,才会有视觉中的照片。因为用心,所以,拍摄出来的8万多张老照片更像是一种语言,细致地讲述着一个城市曾经的容颜。舒缓沉静的叙述中,夹杂着姜舒放内心的深情——对一座城市的挚爱,对一份梦想的追求。

  曾经有年轻人问他:“拍这些照片有啥用?”姜舒放回答:“不是现在用的,是10年以后用的。”年轻人略有所思:“你这是长线。”这就是梦想,栖息在远方,寻求者必须付上时间为代价。所以,当后来有人问姜舒放“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时,他只说了两个字——坚持。坚持,换句话说,就是执著。执著的结局是:还没到姜舒放所预期的“10年以后”,就有媒体找到他,发表他的老照片,甚至为他开辟专栏,老照片的意义终于显现出来。而当这些老照片还乏善可陈时,就能看到它清晰的未来,从这个角度看,姜舒放是一个眼光长远的人。

  儿时,姜舒放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歌唱家。姜舒放嗓音优美,小学时担任过鞍山市少年宫红领巾艺术合唱团的领唱。只是,命运所赋予人生的价值,改变了一切,姜舒放沿着另一个轨道走下去,所幸,一路上,梦想与兴趣始终重叠着,于是,姜舒放不觉奋斗中的辛酸,相反,一路欢愉。

  生活中的姜舒放朴实热情,对媒体的支持,既不为钱也不图名,可谓无私。他的内心,是一片纯净的世界。(记者 姗悦)



分享到: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

文化中国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首届云南昆明(国际)版权博览会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口草龙进课堂
森山铁皮石斛浸膏工艺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

公益中国

向光•社会创新思享会——乡村振兴 产业助力

2023-04-16

【SRC·2022】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坚:勇担社会责

2023-04-16

【SRC·2022】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董事吕建中:低

2023-04-16

【SRC·2022】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会长黄速建

2023-04-16

【SRC·2022】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

2023-04-16

摄影作品

沈阳 盛京城内 大红灯
红崖峡谷
乡村酿酒作坊
魁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