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风民俗 > 浏览文章

唐山耄耋老人醉心“唱”诗抢救冀东吟诵文化

作者: 日期:2015年11月03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左手打着节拍,右手拿着笔,时而引声高唱,时而埋头推敲着刚写下的旋律。走进迁安市退休老教师李宝德的家时,他正在用婉转悠扬的曲调“唱”着孟浩然的《春晓》,别有韵味地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雨后初霁的图景,让闻者仿如身临其境、沉醉其中。虽然已有84岁高龄,但老人依旧精神矍铄,思维敏捷。

  深深怀念:儿时学习的幸福时光

  李宝德老人从教近40年,退休后,喜欢在家写诗赋词,并参加了迁安市诗词协会。在诗词协会举办的一次活动上,老人一时兴起,凭记忆唱起了儿时常唱的《满江红》,“这不正是自己苦苦寻找的冀东吟诵文化传承人吗!”没想到,老人这一唱让迁安诗词协会的王迪凡眼前一亮,“吟诵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一种诗词表达形式,是古代私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随着私塾的消亡,吟诵文化也面临着危机,现在几乎都找不到懂吟诵诗词的人了”,60多岁的王迪凡介绍说。

  “我8岁开始上学,那时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大学》《中庸》,然后就是唱唐诗,当时教我们的是一位姓张的老师,他教唐诗不是读而是吟唱,我们都特别喜欢跟着老师学,慢慢地就入门了。犹记得,当我们会背一首诗,就跑到老师面前摇头晃脑地吟诵出来,自己心中自豪得不得了,那时唱诗俨然成了一股风。”现如今已到耄耋之年的李宝德回忆起自己跟随老师学习唱诗的经历,满脸流露出幸福以及对恩师的深深怀念。

  张老师的吟诵才华及为师之道令李宝德获益匪浅,对他以后的教学生涯产生很大影响。“我第一次走进课堂给同学们吟诵诗词是在1950年。记得当时走进课堂很紧张,紧张怎么办啊?那就干点有把握的事吧。那时还没学到诗词部分,我唐诗300首全会,心里很有底气,就先给学生们吟诵了两首,结果学生们都爱听,听得非常认真,课堂上鸦雀无声,吟诵完之后,一片掌声雷动。于是,我原本紧张的情绪一下就缓解了,学生们也从此喜欢上我的课,与我打成一片!”回忆起当年吟诵诗词给学生们带来很大学习兴趣的情景时,李宝德老人眉飞色舞。

  现实严酷:吟诵文化几近湮灭

  其实早在2011年,李宝德老人就意识到了传承传统吟诵文化的迫切性。“那年我去市博物馆讲课,讲到讲解员一定要博文广志时我讲了一段小插曲,就是有一年我和老伴儿去杭州旅游,讲解员向我们讲解了岳飞的《满江红》,讲解得很不错。小伙子很有才华,更令我们惊喜的是,他还当场为我们吟唱了这首《满江红》,听完在场围观的游人、游客无不为之鼓掌。讲完这段插曲我就问我们的讲解员有没有会吟诵诗词的,结果竟然没有一个会吟诵之人”,谈起吟诵文化的传承,老人很是惋惜,“还有去年我们举行家族聚会,家族中有二十几个大学生,与他们聊天谈及唱诗,孩子们竟然都没有听说过。就连当年与自己一起上学的那些还在世的老同学,现在也都不会吟诵诗歌了。这让我意识到:迁安可能找不到第二个人会吟唱诗歌的人了。”

  王迪凡听了李宝德吟诵诗词后,多次找到李宝德,请老人家将其还记得的许多律诗、绝句和一些宋词吟诵腔调都唱了一遍并作了录音,打算以曲谱的形式把李宝德吟诵出来的诗词记录下来,留下文字记载,以便后人研究冀东吟诵的特色与规律。从王迪凡那里,李宝德了解到更为严酷的事实:在北方,吟诵文化几乎已经失传了。这让酷爱诗词吟诵的李宝德难于接受,“吟诵文化是私塾先生口口相传传下来的,私塾虽然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但吟诵文化不该就此湮灭啊!”

  前路未知:耄耋老人盼望得到传承

  为了传承冀东吟诵文化,使其免于失传危机,李宝德自前年起,便将自己还记得的许多诗词吟唱腔调以曲谱的形式用文字整理了出来。据李宝德介绍,整理过程并不容易,自己谱曲,让闺女帮着校正,但懂音乐的闺女却不太懂诗词吟诵曲调,给予自己的帮助有限。他还自掏3万多元将自己数十年来编写的儿童歌谣汇集成书出版,这本儿童歌谣《花儿朵朵迎春放》表达了他对学生浓浓的爱和无限的希望。

  “我今年已经84岁了,能继续为‘冀东吟诵’做事的时间也不多了,冀东吟诵的未来,谁也说不准啊!”谈及冀东吟诵文化的未来,李宝德满脸担忧。“现在有的老师讲授诗歌都是干巴巴的、很枯燥,通过吟诵方式讲授诗歌已经没有了,如果将吟诵文化加入课堂教学,这样不仅能增强诗歌的吸引力,学生们爱学、易记,而且对学生们理解诗词内涵更有好处。希望孩子们不要忘记诗词吟唱,能有一个好的平台好好学习诗词吟诵,将冀东吟诵文化传承下去。”

  最后,李宝德老人又以其独特的吟诵方式吟唱出了《高山流水》的典故,抑扬顿挫、婉转悠扬的曲调仿如将我们带入到那山水间,见证了俞伯牙与钟子期“子之心而与吾心同”的知音情谊。的确,诗词用吟诵方式表达出来,更加富有魅力,因为其中的内涵、意境甚至是诗人的情感,都在吟诵的曲调中包含着。现代课堂自然有着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加入现代教学是否更有益于传承呢?(唐山劳动日报李瑛刘亚会崔静)



分享到: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

文化中国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首届云南昆明(国际)版权博览会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口草龙进课堂
森山铁皮石斛浸膏工艺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

公益中国

向光•社会创新思享会——乡村振兴 产业助力

2023-04-16

【SRC·2022】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坚:勇担社会责

2023-04-16

【SRC·2022】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董事吕建中:低

2023-04-16

【SRC·2022】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会长黄速建

2023-04-16

【SRC·2022】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

2023-04-16

摄影作品

抓拍人物
探春~潭溪山
古延陵台
山西省古交市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