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技艺--香城风箱
作者: 日期:2014年11月07日
香城风箱是邹城市较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技艺,现已被列入邹城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儿时的记忆中,农村家家户户厨房里都有用砖砌成的锅灶,旁边放着一个风箱。锅里填好水以后,点燃柴禾放进锅灶口里面,左手拉着风箱,右手抓着柴禾送进灶堂,那种姿势还记忆犹新。
风箱是一种古老的活塞式鼓风器,起源于古代冶铁技术,是冶炼技术中必不可少的鼓风设备。记载始见于明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成书于1634年),沿用至今。风箱两端各设一个进风口,口上设有活瓣。箱侧设有一风道,风道侧端各设一个出风口,口上亦置有活瓣。通过伸出箱外的拉杆,驱动活塞往复运动,促使活瓣一启一闭,以达到鼓风的目的。
山东滕县出土汉代冶铁画像石中有橐的画面。它有三个木环、两块圆板、外敷皮革而成。拉开皮橐,空气通过进气阀而入橐;压缩皮橐,橐内空气通过排气阀而进入输风管,再入冶炼炉中,这是单橐作业,至迟在战国时期,出现了多橐并联或串联的装置,名为“橐籥”,汉代又称之为“排橐”。
在农村的实际应用中,最好的风箱应该是柳木箱、枣木杆,做风箱必须用柳木,因为柳木不但有弹性,而且性软,不裂,耐磨。枣木做杆,木质硬,不变形,在使用的过程中,杆越磨越滑。杆的作用是牵动“猫耳头”,所谓“猫耳头”,就是“活塞”,是一块立在箱内可以来回活动的长方形夹板。为了不漏气,风箱扇儿的大小尺寸,几乎就和风箱的内腔差不多大,四周还要用牛筋绳紧紧地箍着一圈鸡毛。软软的鸡毛既不影响风箱扇儿的推拉,又能起到密闭的作用。活门共两个,前后各一个,很小,挂在窗口上,吸风时能张开,推风时能合紧,把产生的气流压向一隅,然后通过风道送出去。风道在箱底一侧,俗话叫它“老鼠洞”,方型,两端留有风口。当地有一谚语:老鼠钻进风箱中,二头受气。
过去,在邹城农村,几乎家家都有风箱,每天的饮烟升起,都伴随着鸡鸣及拉风箱的声音“呱哒哒,呱哒哒”,很有节奏,充满那种乡味的生活气息。所以风箱不仅是一种简单的鼓风设备,更代表了特定时代的文化,承载着民间乡野的文化气息,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