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家族 一个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家族,至今后裔有4000多万人,遍布海内外,并对世界产生了影响。 一个历史上最神奇的家族,由唐至宋,历经15代,332年的时间里,聚族而居,同炊共食,繁衍子孙3900多人,一直坚持和谐共处不分家,乃至家中喂养的百只狗也是同槽而食,共眠一处。 一个历史上唯一由皇帝颁旨并派官员监督分家的家族,创造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家族大迁徙,他们还创办了最早的民办书院。 一个历史悠久而又人才辈出的家族,唐宋时期出了3名宰相、18位朝官、29位京官、58位进士,403个举人,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家;近现代更是涌现了许多影响历史的政治人物和学者专家。 这个家族就是义门陈氏家族,源出于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因为德安县在古代属于江州,所以也称江州陈氏。 秉承义字家风 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32年),始祖陈旺来义门定居,开始在那里构建最具有中国宗法社会特色的合族居住大宅第。 当家族人口达到200多人的时候,非常具有远见的族长陈崇认为,随着聚居人口的逐渐增加,为了更好地管理,应该制定家法,于是创制家法三十三条。 家法基本精神是“推功任能、惩恶劝善”,以约束和规范家族成员的伦理及日常行为。 家法从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农桑生产、婚疾吊丧、日常起居和物质分配,以及刑杖处罚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保障了家族成员在经济上的“均等”“和同”,“人无间言而守义范”,从而达到长期聚居不分的目的。 等家族人口达到300人的时候,就被人称为“义门”了。 陈氏家族重义尚德,家风所及甚至教化了畜生,家中喂养了一百只狗,这些狗也是同食一槽,共眠一牢。 传说宋太宗亲自去看个虚实,带来100个肉包子,放在狗槽内,群狗互相呼唤着聚了过来,各叼一个包子在口中。 只有一条白狗,叼这两个包子走了。众人尾随其后,只见它到了一间柴屋里,里面有一条瘸腿的老黄狗卧在那里。 白狗将肉包子丢了一个给老黄狗,回去后众狗才开始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地啃动嘴里的包子。 宋太宗连连赞叹,御封陈氏家族为“天下第一家”,并题写了一副对联:“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中异类皆效义;一吠突起百吠齐怒,寨内同声共护门。” 《中国姓氏通书》称赞说,“义门陈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1996年,“一犬不至,百犬不食”被录入世界吉尼斯记录。 陈氏“家法”的核心是“至公无私”。 家族规定严格的一夫一妻制。 陈氏子孙熟读儒家经典,不管是治家,还是入仕报国,都恪守这一信条。 陈氏族人世守家法,诚奉家范,严依家训,忠孝传家,义风浩荡。 这正是整个家族长盛不衰的秘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 家国一体模式 义门陈氏以义字立家而家国一体,其实就是一个缩小的国家。 这里具有同国家机制相对应的各种功能:有基本大法33条,家范12则,家训16条,还有保障家法得以实施的族规及各项管理制度,并选举德才兼备的贤才担任族长等。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与扩建,这里不仅建有繁华的街坊市井、茶楼酒肆,还建有各种公益设施,如义门图书馆(御书楼、家藏万卷书 ),娱乐场(有六处秋千院和嬉戏亭、戏台),敬老院(寿安堂,老人们在此活动,颐养天年),育婴室、托儿所,医院(命二人习医,以备老少疾病)。 此外,还有刑杖厅,佛道寺庙等设施,又创办了“东佳书院”“东佳书屋”两级学校,以“供给制”形式令适龄子弟入学受教育。 后来,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开始招收外姓子弟来此学习、深造,并资助他们在此完成学业。 奉旨分家迁徙 义门发展到宋仁宗时期,人口3900多人,拥有庄田、园林三百多处,遍布江州大地,甚至超越省界。 家族势力显得过于膨胀,朝廷开始害怕危及自己的统治。 在文彦博、包拯、范师道等朝廷重臣的建议下,宋仁宗以陈氏家族分散到全国各地,作为忠孝典范,教化民风为理由,下旨让他们分家。 分家让义门陈氏家族成员十分痛苦,但圣旨无法违抗。于是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家族大迁徒,义门陈氏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皇帝下旨分家析产的大家族。 传说他们把祖堂的一口大锅吊到义门祠堂的大梁上,让它自由落下,结果摔成291片,用锅片来抓阄,决定去向。 最终陈氏分为291支,分布于全国各地,但是始终不忘根本,在门上都挂有“义门陈氏”或“江州义门”的匾额,所以有“天下陈氏出义门”的说法。 近现代历史上,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陈潭秋、陈毅、陈云、陈赓、陈昌浩、陈再道、陈锡联、陈丕显等;国民政府高官和将领陈果夫、陈立夫、陈诚、陈布雷等,都是义门陈氏后人。 陈氏寻根义门 元末明初,和朱元璋争天下的陈友谅,是迁徙到湖北的陈氏后人,而在陈友谅死后,陈家受到了朱元璋的迫害,被迫逃亡。 一部分藏居深山,今天的贵州和云南的大多数姓陈人都是这个时期迁来的。 另一部分逃往海外,如今在海外华人的四大姓“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中的“陈”姓,是海外人最大的姓。 如今,来义门村寻根的人络绎不绝,在他们的心中,“义门”永远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令人追思的一方热土! 散居在五湖四海的义门子孙,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根”,昭示来者,代代传承。 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江州义门早已风光不再。那些辉煌的建筑群落,繁华的街坊市井、茶楼酒肆,早已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中,只留下残垣碎瓦、断碑荒冢。 但是,义门陈氏家族文化的精髓,创造的深刻而高尚的人文精神,却早已和伟大的中华文化融为一体!查看原图
天下第一家族 一个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家族,至今后裔有4000多万人,遍布海内外,并对世界产生了影响。 一个历史上最神奇的家族,由唐至宋,历经15代,332年的时间里,聚族而居,同炊共食,繁衍子孙3900多人,一直坚持和谐共处不分家,乃至家中喂养的百只狗也是同槽而食,共眠一处。 一个历史上唯一由皇帝颁旨并派官员监督分家的家族,创造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家族大迁徙,他们还创办了最早的民办书院。 一个历史悠久而又人才辈出的家族,唐宋时期出了3名宰相、18位朝官、29位京官、58位进士,403个举人,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家;近现代更是涌现了许多影响历史的政治人物和学者专家。 这个家族就是义门陈氏家族,源出于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因为德安县在古代属于江州,所以也称江州陈氏。 秉承义字家风 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32年),始祖陈旺来义门定居,开始在那里构建最具有中国宗法社会特色的合族居住大宅第。 当家族人口达到200多人的时候,非常具有远见的族长陈崇认为,随着聚居人口的逐渐增加,为了更好地管理,应该制定家法,于是创制家法三十三条。 家法基本精神是“推功任能、惩恶劝善”,以约束和规范家族成员的伦理及日常行为。 家法从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农桑生产、婚疾吊丧、日常起居和物质分配,以及刑杖处罚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保障了家族成员在经济上的“均等”“和同”,“人无间言而守义范”,从而达到长期聚居不分的目的。 等家族人口达到300人的时候,就被人称为“义门”了。 陈氏家族重义尚德,家风所及甚至教化了畜生,家中喂养了一百只狗,这些狗也是同食一槽,共眠一牢。 传说宋太宗亲自去看个虚实,带来100个肉包子,放在狗槽内,群狗互相呼唤着聚了过来,各叼一个包子在口中。 只有一条白狗,叼这两个包子走了。众人尾随其后,只见它到了一间柴屋里,里面有一条瘸腿的老黄狗卧在那里。 白狗将肉包子丢了一个给老黄狗,回去后众狗才开始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地啃动嘴里的包子。 宋太宗连连赞叹,御封陈氏家族为“天下第一家”,并题写了一副对联:“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中异类皆效义;一吠突起百吠齐怒,寨内同声共护门。” 《中国姓氏通书》称赞说,“义门陈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1996年,“一犬不至,百犬不食”被录入世界吉尼斯记录。 陈氏“家法”的核心是“至公无私”。 家族规定严格的一夫一妻制。 陈氏子孙熟读儒家经典,不管是治家,还是入仕报国,都恪守这一信条。 陈氏族人世守家法,诚奉家范,严依家训,忠孝传家,义风浩荡。 这正是整个家族长盛不衰的秘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 家国一体模式 义门陈氏以义字立家而家国一体,其实就是一个缩小的国家。 这里具有同国家机制相对应的各种功能:有基本大法33条,家范12则,家训16条,还有保障家法得以实施的族规及各项管理制度,并选举德才兼备的贤才担任族长等。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与扩建,这里不仅建有繁华的街坊市井、茶楼酒肆,还建有各种公益设施,如义门图书馆(御书楼、家藏万卷书 ),娱乐场(有六处秋千院和嬉戏亭、戏台),敬老院(寿安堂,老人们在此活动,颐养天年),育婴室、托儿所,医院(命二人习医,以备老少疾病)。 此外,还有刑杖厅,佛道寺庙等设施,又创办了“东佳书院”“东佳书屋”两级学校,以“供给制”形式令适龄子弟入学受教育。 后来,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开始招收外姓子弟来此学习、深造,并资助他们在此完成学业。 奉旨分家迁徙 义门发展到宋仁宗时期,人口3900多人,拥有庄田、园林三百多处,遍布江州大地,甚至超越省界。 家族势力显得过于膨胀,朝廷开始害怕危及自己的统治。 在文彦博、包拯、范师道等朝廷重臣的建议下,宋仁宗以陈氏家族分散到全国各地,作为忠孝典范,教化民风为理由,下旨让他们分家。 分家让义门陈氏家族成员十分痛苦,但圣旨无法违抗。于是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家族大迁徒,义门陈氏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皇帝下旨分家析产的大家族。 传说他们把祖堂的一口大锅吊到义门祠堂的大梁上,让它自由落下,结果摔成291片,用锅片来抓阄,决定去向。 最终陈氏分为291支,分布于全国各地,但是始终不忘根本,在门上都挂有“义门陈氏”或“江州义门”的匾额,所以有“天下陈氏出义门”的说法。 近现代历史上,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陈潭秋、陈毅、陈云、陈赓、陈昌浩、陈再道、陈锡联、陈丕显等;国民政府高官和将领陈果夫、陈立夫、陈诚、陈布雷等,都是义门陈氏后人。 陈氏寻根义门 元末明初,和朱元璋争天下的陈友谅,是迁徙到湖北的陈氏后人,而在陈友谅死后,陈家受到了朱元璋的迫害,被迫逃亡。 一部分藏居深山,今天的贵州和云南的大多数姓陈人都是这个时期迁来的。 另一部分逃往海外,如今在海外华人的四大姓“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中的“陈”姓,是海外人最大的姓。 如今,来义门村寻根的人络绎不绝,在他们的心中,“义门”永远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令人追思的一方热土! 散居在五湖四海的义门子孙,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根”,昭示来者,代代传承。 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江州义门早已风光不再。那些辉煌的建筑群落,繁华的街坊市井、茶楼酒肆,早已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中,只留下残垣碎瓦、断碑荒冢。 但是,义门陈氏家族文化的精髓,创造的深刻而高尚的人文精神,却早已和伟大的中华文化融为一体!查看原图
天下第一家族 一个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家族,至今后裔有4000多万人,遍布海内外,并对世界产生了影响。 一个历史上最神奇的家族,由唐至宋,历经15代,332年的时间里,聚族而居,同炊共食,繁衍子孙3900多人,一直坚持和谐共处不分家,乃至家中喂养的百只狗也是同槽而食,共眠一处。 一个历史上唯一由皇帝颁旨并派官员监督分家的家族,创造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家族大迁徙,他们还创办了最早的民办书院。 一个历史悠久而又人才辈出的家族,唐宋时期出了3名宰相、18位朝官、29位京官、58位进士,403个举人,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家;近现代更是涌现了许多影响历史的政治人物和学者专家。 这个家族就是义门陈氏家族,源出于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因为德安县在古代属于江州,所以也称江州陈氏。 秉承义字家风 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32年),始祖陈旺来义门定居,开始在那里构建最具有中国宗法社会特色的合族居住大宅第。 当家族人口达到200多人的时候,非常具有远见的族长陈崇认为,随着聚居人口的逐渐增加,为了更好地管理,应该制定家法,于是创制家法三十三条。 家法基本精神是“推功任能、惩恶劝善”,以约束和规范家族成员的伦理及日常行为。 家法从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农桑生产、婚疾吊丧、日常起居和物质分配,以及刑杖处罚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保障了家族成员在经济上的“均等”“和同”,“人无间言而守义范”,从而达到长期聚居不分的目的。 等家族人口达到300人的时候,就被人称为“义门”了。 陈氏家族重义尚德,家风所及甚至教化了畜生,家中喂养了一百只狗,这些狗也是同食一槽,共眠一牢。 传说宋太宗亲自去看个虚实,带来100个肉包子,放在狗槽内,群狗互相呼唤着聚了过来,各叼一个包子在口中。 只有一条白狗,叼这两个包子走了。众人尾随其后,只见它到了一间柴屋里,里面有一条瘸腿的老黄狗卧在那里。 白狗将肉包子丢了一个给老黄狗,回去后众狗才开始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地啃动嘴里的包子。 宋太宗连连赞叹,御封陈氏家族为“天下第一家”,并题写了一副对联:“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中异类皆效义;一吠突起百吠齐怒,寨内同声共护门。” 《中国姓氏通书》称赞说,“义门陈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1996年,“一犬不至,百犬不食”被录入世界吉尼斯记录。 陈氏“家法”的核心是“至公无私”。 家族规定严格的一夫一妻制。 陈氏子孙熟读儒家经典,不管是治家,还是入仕报国,都恪守这一信条。 陈氏族人世守家法,诚奉家范,严依家训,忠孝传家,义风浩荡。 这正是整个家族长盛不衰的秘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 家国一体模式 义门陈氏以义字立家而家国一体,其实就是一个缩小的国家。 这里具有同国家机制相对应的各种功能:有基本大法33条,家范12则,家训16条,还有保障家法得以实施的族规及各项管理制度,并选举德才兼备的贤才担任族长等。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与扩建,这里不仅建有繁华的街坊市井、茶楼酒肆,还建有各种公益设施,如义门图书馆(御书楼、家藏万卷书 ),娱乐场(有六处秋千院和嬉戏亭、戏台),敬老院(寿安堂,老人们在此活动,颐养天年),育婴室、托儿所,医院(命二人习医,以备老少疾病)。 此外,还有刑杖厅,佛道寺庙等设施,又创办了“东佳书院”“东佳书屋”两级学校,以“供给制”形式令适龄子弟入学受教育。 后来,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开始招收外姓子弟来此学习、深造,并资助他们在此完成学业。 奉旨分家迁徙 义门发展到宋仁宗时期,人口3900多人,拥有庄田、园林三百多处,遍布江州大地,甚至超越省界。 家族势力显得过于膨胀,朝廷开始害怕危及自己的统治。 在文彦博、包拯、范师道等朝廷重臣的建议下,宋仁宗以陈氏家族分散到全国各地,作为忠孝典范,教化民风为理由,下旨让他们分家。 分家让义门陈氏家族成员十分痛苦,但圣旨无法违抗。于是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家族大迁徒,义门陈氏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皇帝下旨分家析产的大家族。 传说他们把祖堂的一口大锅吊到义门祠堂的大梁上,让它自由落下,结果摔成291片,用锅片来抓阄,决定去向。 最终陈氏分为291支,分布于全国各地,但是始终不忘根本,在门上都挂有“义门陈氏”或“江州义门”的匾额,所以有“天下陈氏出义门”的说法。 近现代历史上,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陈潭秋、陈毅、陈云、陈赓、陈昌浩、陈再道、陈锡联、陈丕显等;国民政府高官和将领陈果夫、陈立夫、陈诚、陈布雷等,都是义门陈氏后人。 陈氏寻根义门 元末明初,和朱元璋争天下的陈友谅,是迁徙到湖北的陈氏后人,而在陈友谅死后,陈家受到了朱元璋的迫害,被迫逃亡。 一部分藏居深山,今天的贵州和云南的大多数姓陈人都是这个时期迁来的。 另一部分逃往海外,如今在海外华人的四大姓“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中的“陈”姓,是海外人最大的姓。 如今,来义门村寻根的人络绎不绝,在他们的心中,“义门”永远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令人追思的一方热土! 散居在五湖四海的义门子孙,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根”,昭示来者,代代传承。 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江州义门早已风光不再。那些辉煌的建筑群落,繁华的街坊市井、茶楼酒肆,早已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中,只留下残垣碎瓦、断碑荒冢。 但是,义门陈氏家族文化的精髓,创造的深刻而高尚的人文精神,却早已和伟大的中华文化融为一体!查看原图
天下第一家族 一个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家族,至今后裔有4000多万人,遍布海内外,并对世界产生了影响。 一个历史上最神奇的家族,由唐至宋,历经15代,332年的时间里,聚族而居,同炊共食,繁衍子孙3900多人,一直坚持和谐共处不分家,乃至家中喂养的百只狗也是同槽而食,共眠一处。 一个历史上唯一由皇帝颁旨并派官员监督分家的家族,创造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家族大迁徙,他们还创办了最早的民办书院。 一个历史悠久而又人才辈出的家族,唐宋时期出了3名宰相、18位朝官、29位京官、58位进士,403个举人,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家;近现代更是涌现了许多影响历史的政治人物和学者专家。 这个家族就是义门陈氏家族,源出于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因为德安县在古代属于江州,所以也称江州陈氏。 秉承义字家风 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32年),始祖陈旺来义门定居,开始在那里构建最具有中国宗法社会特色的合族居住大宅第。 当家族人口达到200多人的时候,非常具有远见的族长陈崇认为,随着聚居人口的逐渐增加,为了更好地管理,应该制定家法,于是创制家法三十三条。 家法基本精神是“推功任能、惩恶劝善”,以约束和规范家族成员的伦理及日常行为。 家法从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农桑生产、婚疾吊丧、日常起居和物质分配,以及刑杖处罚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保障了家族成员在经济上的“均等”“和同”,“人无间言而守义范”,从而达到长期聚居不分的目的。 等家族人口达到300人的时候,就被人称为“义门”了。 陈氏家族重义尚德,家风所及甚至教化了畜生,家中喂养了一百只狗,这些狗也是同食一槽,共眠一牢。 传说宋太宗亲自去看个虚实,带来100个肉包子,放在狗槽内,群狗互相呼唤着聚了过来,各叼一个包子在口中。 只有一条白狗,叼这两个包子走了。众人尾随其后,只见它到了一间柴屋里,里面有一条瘸腿的老黄狗卧在那里。 白狗将肉包子丢了一个给老黄狗,回去后众狗才开始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地啃动嘴里的包子。 宋太宗连连赞叹,御封陈氏家族为“天下第一家”,并题写了一副对联:“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中异类皆效义;一吠突起百吠齐怒,寨内同声共护门。” 《中国姓氏通书》称赞说,“义门陈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1996年,“一犬不至,百犬不食”被录入世界吉尼斯记录。 陈氏“家法”的核心是“至公无私”。 家族规定严格的一夫一妻制。 陈氏子孙熟读儒家经典,不管是治家,还是入仕报国,都恪守这一信条。 陈氏族人世守家法,诚奉家范,严依家训,忠孝传家,义风浩荡。 这正是整个家族长盛不衰的秘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 家国一体模式 义门陈氏以义字立家而家国一体,其实就是一个缩小的国家。 这里具有同国家机制相对应的各种功能:有基本大法33条,家范12则,家训16条,还有保障家法得以实施的族规及各项管理制度,并选举德才兼备的贤才担任族长等。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与扩建,这里不仅建有繁华的街坊市井、茶楼酒肆,还建有各种公益设施,如义门图书馆(御书楼、家藏万卷书 ),娱乐场(有六处秋千院和嬉戏亭、戏台),敬老院(寿安堂,老人们在此活动,颐养天年),育婴室、托儿所,医院(命二人习医,以备老少疾病)。 此外,还有刑杖厅,佛道寺庙等设施,又创办了“东佳书院”“东佳书屋”两级学校,以“供给制”形式令适龄子弟入学受教育。 后来,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开始招收外姓子弟来此学习、深造,并资助他们在此完成学业。 奉旨分家迁徙 义门发展到宋仁宗时期,人口3900多人,拥有庄田、园林三百多处,遍布江州大地,甚至超越省界。 家族势力显得过于膨胀,朝廷开始害怕危及自己的统治。 在文彦博、包拯、范师道等朝廷重臣的建议下,宋仁宗以陈氏家族分散到全国各地,作为忠孝典范,教化民风为理由,下旨让他们分家。 分家让义门陈氏家族成员十分痛苦,但圣旨无法违抗。于是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家族大迁徒,义门陈氏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皇帝下旨分家析产的大家族。 传说他们把祖堂的一口大锅吊到义门祠堂的大梁上,让它自由落下,结果摔成291片,用锅片来抓阄,决定去向。 最终陈氏分为291支,分布于全国各地,但是始终不忘根本,在门上都挂有“义门陈氏”或“江州义门”的匾额,所以有“天下陈氏出义门”的说法。 近现代历史上,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陈潭秋、陈毅、陈云、陈赓、陈昌浩、陈再道、陈锡联、陈丕显等;国民政府高官和将领陈果夫、陈立夫、陈诚、陈布雷等,都是义门陈氏后人。 陈氏寻根义门 元末明初,和朱元璋争天下的陈友谅,是迁徙到湖北的陈氏后人,而在陈友谅死后,陈家受到了朱元璋的迫害,被迫逃亡。 一部分藏居深山,今天的贵州和云南的大多数姓陈人都是这个时期迁来的。 另一部分逃往海外,如今在海外华人的四大姓“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中的“陈”姓,是海外人最大的姓。 如今,来义门村寻根的人络绎不绝,在他们的心中,“义门”永远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令人追思的一方热土! 散居在五湖四海的义门子孙,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根”,昭示来者,代代传承。 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江州义门早已风光不再。那些辉煌的建筑群落,繁华的街坊市井、茶楼酒肆,早已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中,只留下残垣碎瓦、断碑荒冢。 但是,义门陈氏家族文化的精髓,创造的深刻而高尚的人文精神,却早已和伟大的中华文化融为一体!查看原图
天下第一家族 一个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家族,至今后裔有4000多万人,遍布海内外,并对世界产生了影响。 一个历史上最神奇的家族,由唐至宋,历经15代,332年的时间里,聚族而居,同炊共食,繁衍子孙3900多人,一直坚持和谐共处不分家,乃至家中喂养的百只狗也是同槽而食,共眠一处。 一个历史上唯一由皇帝颁旨并派官员监督分家的家族,创造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家族大迁徙,他们还创办了最早的民办书院。 一个历史悠久而又人才辈出的家族,唐宋时期出了3名宰相、18位朝官、29位京官、58位进士,403个举人,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家;近现代更是涌现了许多影响历史的政治人物和学者专家。 这个家族就是义门陈氏家族,源出于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因为德安县在古代属于江州,所以也称江州陈氏。 秉承义字家风 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32年),始祖陈旺来义门定居,开始在那里构建最具有中国宗法社会特色的合族居住大宅第。 当家族人口达到200多人的时候,非常具有远见的族长陈崇认为,随着聚居人口的逐渐增加,为了更好地管理,应该制定家法,于是创制家法三十三条。 家法基本精神是“推功任能、惩恶劝善”,以约束和规范家族成员的伦理及日常行为。 家法从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农桑生产、婚疾吊丧、日常起居和物质分配,以及刑杖处罚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保障了家族成员在经济上的“均等”“和同”,“人无间言而守义范”,从而达到长期聚居不分的目的。 等家族人口达到300人的时候,就被人称为“义门”了。 陈氏家族重义尚德,家风所及甚至教化了畜生,家中喂养了一百只狗,这些狗也是同食一槽,共眠一牢。 传说宋太宗亲自去看个虚实,带来100个肉包子,放在狗槽内,群狗互相呼唤着聚了过来,各叼一个包子在口中。 只有一条白狗,叼这两个包子走了。众人尾随其后,只见它到了一间柴屋里,里面有一条瘸腿的老黄狗卧在那里。 白狗将肉包子丢了一个给老黄狗,回去后众狗才开始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地啃动嘴里的包子。 宋太宗连连赞叹,御封陈氏家族为“天下第一家”,并题写了一副对联:“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中异类皆效义;一吠突起百吠齐怒,寨内同声共护门。” 《中国姓氏通书》称赞说,“义门陈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1996年,“一犬不至,百犬不食”被录入世界吉尼斯记录。 陈氏“家法”的核心是“至公无私”。 家族规定严格的一夫一妻制。 陈氏子孙熟读儒家经典,不管是治家,还是入仕报国,都恪守这一信条。 陈氏族人世守家法,诚奉家范,严依家训,忠孝传家,义风浩荡。 这正是整个家族长盛不衰的秘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 家国一体模式 义门陈氏以义字立家而家国一体,其实就是一个缩小的国家。 这里具有同国家机制相对应的各种功能:有基本大法33条,家范12则,家训16条,还有保障家法得以实施的族规及各项管理制度,并选举德才兼备的贤才担任族长等。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与扩建,这里不仅建有繁华的街坊市井、茶楼酒肆,还建有各种公益设施,如义门图书馆(御书楼、家藏万卷书 ),娱乐场(有六处秋千院和嬉戏亭、戏台),敬老院(寿安堂,老人们在此活动,颐养天年),育婴室、托儿所,医院(命二人习医,以备老少疾病)。 此外,还有刑杖厅,佛道寺庙等设施,又创办了“东佳书院”“东佳书屋”两级学校,以“供给制”形式令适龄子弟入学受教育。 后来,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开始招收外姓子弟来此学习、深造,并资助他们在此完成学业。 奉旨分家迁徙 义门发展到宋仁宗时期,人口3900多人,拥有庄田、园林三百多处,遍布江州大地,甚至超越省界。 家族势力显得过于膨胀,朝廷开始害怕危及自己的统治。 在文彦博、包拯、范师道等朝廷重臣的建议下,宋仁宗以陈氏家族分散到全国各地,作为忠孝典范,教化民风为理由,下旨让他们分家。 分家让义门陈氏家族成员十分痛苦,但圣旨无法违抗。于是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家族大迁徒,义门陈氏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皇帝下旨分家析产的大家族。 传说他们把祖堂的一口大锅吊到义门祠堂的大梁上,让它自由落下,结果摔成291片,用锅片来抓阄,决定去向。 最终陈氏分为291支,分布于全国各地,但是始终不忘根本,在门上都挂有“义门陈氏”或“江州义门”的匾额,所以有“天下陈氏出义门”的说法。 近现代历史上,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陈潭秋、陈毅、陈云、陈赓、陈昌浩、陈再道、陈锡联、陈丕显等;国民政府高官和将领陈果夫、陈立夫、陈诚、陈布雷等,都是义门陈氏后人。 陈氏寻根义门 元末明初,和朱元璋争天下的陈友谅,是迁徙到湖北的陈氏后人,而在陈友谅死后,陈家受到了朱元璋的迫害,被迫逃亡。 一部分藏居深山,今天的贵州和云南的大多数姓陈人都是这个时期迁来的。 另一部分逃往海外,如今在海外华人的四大姓“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中的“陈”姓,是海外人最大的姓。 如今,来义门村寻根的人络绎不绝,在他们的心中,“义门”永远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令人追思的一方热土! 散居在五湖四海的义门子孙,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根”,昭示来者,代代传承。 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江州义门早已风光不再。那些辉煌的建筑群落,繁华的街坊市井、茶楼酒肆,早已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中,只留下残垣碎瓦、断碑荒冢。 但是,义门陈氏家族文化的精髓,创造的深刻而高尚的人文精神,却早已和伟大的中华文化融为一体!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