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非遗动态 >> 宜黄棠阴夏布织造技艺入选江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宜黄棠阴夏布织造技艺入选江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
大
打印
2023年02月09日 作者: 来源:非遗
央广网抚州11月23日消息(谢慧星)日前,宜黄棠阴夏布织造技艺入选江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棠阴夏布织造技艺是一种民间织布手工技艺,流传于江西宜黄棠阴镇,衍射至宜黄县中港、圳口、神岗、凤冈、南源、梨溪、新丰等乡镇。早在唐朝棠阴夏布就已盛行,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夏布,即苎麻绩纱后织造漂染而成,具有轻薄凉爽、透气吸汗、挺括舒适的特点,特别适合制作夏日服饰,“夏布”名称也由此而来。同时,夏布还具有防霉、防腐、防菌的功效,又常被制成蚊帐等床上用品、墙布、工艺画布、装饰材料等。在棉花未引进我国之前,夏布市场十分广阔,清末,全县夏布最高产量达40万匹,其中多产于棠阴。
明清时,宜黄的棠阴镇、万载的株潭镇、临川的李家渡都是著名的经营夏布业的市镇。棠阴地处发源于南部崇山峻岭的新丰西华山东麓的宜河中游,水流平缓,清凉见底,且含多种矿物质,东西两岸全为卵石沙滩,坦荡如砥,具有漂晒夏布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国内商曾有“药不过樟树不全,夏布不到棠阴不白”之说,棠阴不仅是能织出800-1200筘的精、细、光、滑、软的夏布,而且是当时国际国内进行漂染深加工的唯一生产地。
棠阴夏布织造技艺十分精密,生产流程复杂细致,大体可分为原麻处理、绩纱、织造、漂染四道大工序,每道大工序中又细分出若干小工序,总计有50多道。棠阴织夏布为高机生产,棠阴夏布的深加工技艺独树一帜,在国内享有盛誉,需要经过沦布、水漂、酱漂、蒸布、再水漂、酱漂、碾压、上边、拆布、包装、上标等十三道工序,使夏布形成自然白布。
棠阴夏布织造全程手工制作,效率低、成本大、利润小,棉花的引入和现代纺织业的兴起对其冲击极大,传统的手工业市场竞争力无法与现代工业相抗衡。现在,棠阴及周边还有部分艺人从事夏布织造,但已无法形成规模,只有零星生产,且多为自给自足。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