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公益 >> 生态 >> 低碳生活 >> “低碳长廊”,破解“单车围城”难题

畅想低碳未来 青年当“燃”不让——2021励志计划年度总决赛圆满收官

新青年们如何描绘未来的低碳生活,这批Z世代的大学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1月23日,由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和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2021年励志计划年度总决赛在线上直播,入围的八支战队围绕畅想未来低碳生活命题进行大比拼,最终来自浙江大学的什么都队战队夺冠。



2021年励志计划年度总决赛八支战队线上比拼
中国青年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毛浩,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党委书记、理事长郭美荐,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书记高大伟,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全球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剑阁,平安集团董事会秘书兼品牌总监盛瑞生等线上致辞。

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全球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剑阁表示,如何用科技、金融,赋能绿色低碳转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共同课题。总决赛畅想未来低碳生活的主题正切中时代议题,希望更多青年从励志计划的平台出发,走向人生、国家的大舞台,贡献出青年的磅礴力量。



线上致辞领导:毛浩、高大伟、盛瑞生、李剑阁、郭美荐
聚焦低碳话题 八支战队巅峰对决

据介绍,2021年励志计划半年内共吸引超6400支队伍报名,提交有效作:品3300余份,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8支战队闯入决赛。总决赛上,8支战队分别进行主题演讲,展示近半年的研究成果,涉及低碳净水、甲烷装置、生态文明教育、绿色金融研究、垃圾填埋场防渗漏治理等多个热门课题。

各战队的课题专业度高且创新能力强。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铭来认为,八支战队有从宏观角度论述节能减排,也有从经济模型和产品角度设计具体产品达到节能减排效果,或通过社会服务项目向中小学生宣传节能减排。大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对节能减排政策有全面的分析和理解。

与往年不同的是,为让选手碰撞出更多火花,新增战队问答开杠环节。两两组队后,选手们轮流向对方作品发问,并现场进行阐释和回应。作为技术型项目的创始人,是否会因融资而放弃控制权?现场,什么都队与生态创享家队激烈PK,双方深度探讨了项目落地的可行性、投入回报比,以及落地后的融资问题。最后,经过激烈角逐,关注麦秸秆处理问题的什么都队获得一等奖,聚焦生态文明教育的生态创享家队获二等奖,主张退桉还药的药王谷队获三等奖。

上述战队的作品获得专家一致好评。朱铭来点评时称,提升麦秸秆处理效率,具有极强的社会价值,为实现碳中和提供新思路;在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沈坤荣看来,生态创享家队为推动生态文明搭建一个教育平台,以内容研发为核心,辅以人工智能软硬件设施设备和师资培训,契合励志计划主题;暨南大学金融学教授蒋海认为,药王谷队的退桉还药一举两得,应用价值高,值得大力推广。



来自浙江大学的什么都队战队获得一等奖
中国平安励志计划于2003年8月启动,是一项针对大学生的长期教育公益项目,旨在鼓励全国高校学子励志报国、发奋图强,开展学术研究,探索有利于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新观念、新理论,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过去十七年间,励志计划已累计奖励5800多名优秀学生,发放奖学金达到1980万元,为国家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引导青年追梦 助力可持续发展

在绿色低碳发展被写入国家十四五计划,碳中和、碳达峰也成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点和行业热点的背景下,今年的励志计划紧扣可持续发展战略,激励参赛者们提出更多创新性的低碳解决方案,为促进碳中和、实现碳达峰贡献青年的力量。

中国青年报社党委副书记毛浩表示,励志计划将全球话题融入中国语境,勉励中国青年认识到他们在全球治理中肩负的责任担当,为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正是将学术成果与社会主义发展相结合的新探索。

从七大创新赛道的发布到决赛主题和新赛制的设计,励志计划全新升级,引领年轻人畅想低碳生活。对此,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党委书记、理事长郭美荐表示,参赛形式更加新颖、赛道更加多样化,以畅想未来低碳生活为主题,既为实现低碳生活出谋划策,也展现了中国青年独有的活力与创意。

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书记高大伟表示,作为励志计划的联合主办单位,深圳共青团期待广大高校学子的创新思维和杰出表现,为未来低碳生活的种种可能点燃星星之火,希望广大高校学子能在励志计划中磨砺自我。

谈及主题设置的初衷,盛瑞生表示,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气候灾害频发,中国平安作为一家保险金融集团,以畅想未来低碳生活为主题,为未来低碳生活投下的一颗颗小小的种子,希望可以生根发芽,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

下一步,中国平安励志计划将和青年学子一起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用专业知识让未来生活更低碳、更简单。同时,还将持续关注青年学子发展,创新议题、赛制等,助力他们参与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