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发起、武田中国支持的常相伴炎症性肠病线下患者关爱中心在全国10个省和直辖市共13家医院陆续挂牌成立并投入使用。线下关爱中心聚焦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简称IBD)患者临床诊疗需求,着力打造优越的输注治疗环境,缓解医院床位压力,改善IBD患者就医体验。
常相伴炎症性肠病线下患者关爱中心(以下简称常相伴IBD患者关爱中心)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提供平台物料支持,创建舒适、安全、标准化的治疗场所,为IBD患者提供科学、严谨的输注治疗,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全面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常相伴IBD患者关爱中心的设立将为患者提供更多的输注时间和地点选择,优化预约机制以缩短就诊预约等待时间。此外,常相伴IBD患者关爱中心将开展多种形式的患者教育,为患者带来科学的炎症性肠病治疗知识并提供科学、高效的全病程管理建议,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炎症性肠病,助力患者形成更积极的疾病自我管理模式。同时,还将筹备建设医务志愿者工作站,以更好地服务患者,助力实现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双重提升。
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宝山分院常相伴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关爱中心
图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常相伴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关爱中心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具有不可治愈、终身复发性进展以及可致残性等特点,患者常常面临病情反复,住院时间延长、住院率增加等问题,承受着极大的躯体痛苦和精神负担[]。重庆市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郭红教授介绍,在临床中,医院治疗床位有限,IBD患者往往容易延误治疗输注周期,导致治疗依从性差,影响治疗效果。同时,随着慢病管理理念不断推行,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方便、更舒适的治疗服务诉求越来越高。然而,当前有限的医疗资源和传统的患者管理模式很难满足IBD患者日益增长的治疗需求。 据统计,预计2025年中国IBD患者将达到150万人[]。随着IBD患者数量不断攀升[],患者的临床治疗需求正在逐年增加,医院治疗床位和治疗服务等问题亟需关注。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贝晓超理事长表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一直致力于改善人的生存与发展境况,守护生命与健康。通过IBD患者公益关爱项目,我们希望汇聚患者、政府、公益组织以及医疗服务提供者等多方力量,以线上线下全覆盖、一站式全病程管理模式,共同努力为IBD患者群体带来更科学、更高效的治疗服务支持,提供更多优质的医疗资源,助力患者拥有更健康的生活和更美好的未来。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与武田中国于2020年11月正式启动常相伴全病程线上关爱中心,作为IBD患者公益关爱项目的重要线上平台,以构建患者、政府、医疗服务提供方、社会公益组织等多方参与和共同管理的诊疗生态为愿景,致力于打造互联网+全病程管理体系新模式。该项目紧扣IBD患者治疗旅程痛点,覆盖IBD早期筛查、诊疗支持、疾病教育、自我管理、个性化关爱等环节,通过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让更多的中国IBD患者获得高效的全病程管理。此次常相伴炎症性肠病线下患者关爱中心在10省市设立是IBD患者公益关爱项目的重要延伸和线下落地,使优质的线下服务与线上数字化应用相结合,不仅为IBD患者带来一站式全方位关爱升级,同时也为中国IBD诊疗生态注入更多生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肠内科主任徐红教授表示:作为以标准化输注中心为基础的相关学科慢性病管理平台, 常相伴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关爱中心的落户,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整合多方资源和力量,借鉴国外关爱中心理念和经验,协同本院胃肠内科治疗优势,提升医院IBD相关学科科研能力和临床治疗水平,更好地为IBD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