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怎样的方式,才算真正阅读了一本书?
在很多现代都市人的生活之中,将一本书由书架上拾起的感觉可能已经越发陌生。即使在当下电子书盛行的时代,视觉阅读体验也不再是唯一选择。通勤路上,运动途中,开车之时用手机听一本书,成为了更多人完成阅读的新模式。在现在与不远的将来,有声书甚至有可能超过纸质书与电子书,成为许多人读书的首选。
什么样的人会更愿意听书?据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2019年发布的数据,这些人的年龄有一半以上是三十岁以下的群体。而在他们所收听的书籍之中,历史类书籍的网络热度最高,其次为悬疑、言情、都市等小说类型。谈到收听有声书的动机,四成以上的用户认为是为了轻松娱乐或学习知识,其中超过三成认为是满足对阅读的热爱。与此同时,与阅读传统书籍或电子书相当,这些月收入大部分在一万元以下的人群并不抗拒为一部只有声音出场的小说支付费用随着内容付费的观念越来越普及,有声书的付费市场也逐渐被打开。据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眼球经济被过渡消费的时代,听书的伴随性和多层次的受众分布,决定了有声阅读未来的市场空间巨大。
实际上在中国,智能手机还未广泛出现的时期,初代有声读物就已经出现于市场之中。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千禧年,以光盘、磁带、点读机等为主的实体成为有声读物的主要载体。千禧年后的十年间,听书网站兴起。在最近的七、八年间,移动端的有声书平台集中上线,如喜马拉雅、懒人听书等。
2016年8月17日,上海,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主题的2016上海书展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有声读物在上海书展的展出规模越来越大,当年,喜马拉雅和蜻蜓FM都在书展中设立了有声图书馆。(图片来源:东方IC)
截至目前来看,整个在线音频行业的产业链已经逐渐清晰:获得内容授权的内容提供方给在线音频平台提供内容,同时,平台为其提供专业工具和内容运营。与此同时,用户从平台上收听音频产品,产生购买行为,同时也进行互动和反馈。而这一系列活动,均以服务支持方提供的技术服务为基础。
据艾媒咨询数据,2018年,在中国范围内,喜马拉雅、懒人听书以及蜻蜓FM三者占据了主要有声书市场。同时,在吸引用户群的能力上,如喜马拉雅、蜻蜓FM等综合类平台可能强于懒人听书、酷我听说等垂直平台。
有人将喜马拉雅等综合性平台形容为有声领域的淘宝,这确实形象地形容出了它们在声音领域拓展的大面积版图。喜马拉雅相关负责人告诉界面影像,在他们所勾画的产业链条之中,出版社、作家、播主、粉丝和品牌都通过喜马拉雅的平台联结在一起。基于这样的平台,进入音频市场的生产者们并不需要过高的门槛音频产业链中,内容提供方包含出版机构、网络文学,或是音频制作机构、传统电台等,但这其中也囊括了大量自媒体。现有的市场之中,有声产品的样貌十分多样,但同时也意味着它们的质量参差不齐。对于很多个人来讲,电台是一种基于声音情结的产物,而非一种专业上的追求。
有声读物不仅面对大众,有时还面对一些特殊群体,例如盲人群体。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需求并非由移动互联时代所催生。河北东光县的一名视障女士张娜,就一直在坚持为盲人读书,并利用网络平台推送给盲人读者。(图片来源:东方IC)
2011年就开始自己做电台的Koner向界面影像形容了自己做个人电台的经历,对他来说,这件事情一直是自己的一个爱好,对收听广播的喜爱催生了他做个人电台的尝试。最早的时候,还没有喜马拉雅和网易云之类的电台,我就在豆瓣和土豆视频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当时这些平台上的节目很丰富,我自己是想通过声音分享些好的文字,没有刻意说是要做哪一类的节目。所以我就按照自己的感觉来选择文字,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调整情绪和声音来进行录制。我播出的内容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有征集过来的,也有从一些文学类网站上收集而来。
相对于个人而言,一些音频内容生产者则有着更为专业的背景支撑。例如在广播电视行业之中,那些曾经只会出现于广播之中的有声内容,也在借力音频市场的发展,为自身谋求更广阔的出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全资子公司北京悦库时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就是基于广播电台的背景应运而生的机构。与过去广播电台与出版机构之间仅限于内容推广的合作不同,作为中国广电行业中第一家做版权的公司,悦库时光文化传媒的主要业务范畴,还涉及内容的开发和再运营。
有声读物的专业制作是怎样的实现的?有声书与文学作品间又有怎样的关联?音频产品的市场现状如何?针对这些问题,界面影像采访了悦库时光文化传媒的相关负责人。
界面影像:是怎样的需求催生了类似悦库时光文化传媒这样公司的成立呢?
张蓉:移动互联时代来临以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当时的产业布局里出现了两个特别重要的东西,一个是技术(或者说是客户端),一个是版权。在移动互联时代来临之前,大家对听的要求还没有被释放出来,而有了手机和各种各样的客户端后,大家听的需求被释放了。在这之后,我们发现有很多声音制品的版权是不清晰且不完整的。不管是我们自己电台生产的东西,还是出版社,甚至作家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个版权应当被归为哪一类。
对于有声阅读来讲,它在中国的发展可能会慢于其他一些国家。而且,在移动互联时代来临后,对版权的需求也比过去更加多样和清晰了。例如,以前电台可能只需要广播权,现在就需要如信息传播权、改编权、复制权等。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悦库时光文化传媒应运而生。
界面影像:一个文学作品,从被挑选到进行有声内容的制作和分发,大致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张蓉:这个过程可以基于两个层面来谈,一是电台的需求层面,二是市场、用户的需求层面。整个的业务流程并不复杂,总体来说就是选书、买版权、内容制作和分发几个步骤。
首先是内容的筛选。我们提出了一个悦库严选的概念,就是我们给自己公司的定位是以出版物为主的经典文化、经典文学,以及社会上比较主流价值观的东西,内容涉猎很广。筛选时我们考虑的因素,一方面是作品的题材,一方面是作品本身的水平,以及适不适合做成有声读物。有了这样的筛选以后,我们就会找到出版社或作家谈版权的授权。获得授权后,我们的内容团队会去找合适的演播人来做声音的创作。
在声音创作方面,我们也会细分一下题材:有些书可能更适合一个人去讲,有的书可能更适合男女生对播,另外一些书可能适合把它变成一个小的声音剧(有旁白作为主线,有一些情节由几个人去演)。另外,我们也会根据书本身给人营造的形象去寻找与之匹配的声音形象,来诠释这个作品。例如,我们做的《白鹿原》请的是李野默老师,这种作品的内涵用他的声音是可以展示出来的。但比如说青春文学的作品,我们可能就会寻找一些年轻的,跟我们现代社会的声音感觉比较接近的人来演绎。再比如恐怖悬疑类的作品,我们可能就会找到艾宝良老师,他读出来的东西真的会让人毛骨悚然。除此之外,我们还会配上合适的音乐音效来营造整个收听的气氛。这个部分其实是我们对于文字作品的再创作。
在这些内容生产之后,甚至在生产的同时,我们的运营团队会跟渠道方洽谈,比如我们跟全国的电台,还有互联网平台方,特别是近两年发展迅速的微信公众号都有合作。在今年,我们也开始和一些数字图书馆合作。除此之外,我们也会和一些硬件(比如给老人听书的设备),以及国家政府项目进行合作。
界面影像:什么样的文学作品会比较适合转化为有声读物呢?
张蓉:那些故事性更强、情节跌宕起伏、时间线少一些的作品,可能会比较适合被转化为有声读物。例如,有些文学作品里会出现大量的对话,在视觉阅读时可以让读者一目了然,但转换成音频的话,可能连男他女她都很难分清。
界面影像:对于那些不适合被转化成有声产品的文学作品,会不会慢慢被有声读物市场淘汰?
张蓉:我了解过相关数据,国外的有声书可能百分之六、七十都已经转化成有声书,但国内可能连百分之三十都不到,也就是说,有大量的书都是未转化的。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一是这些未转化的书的市场价值可能还没有被发现,或者确实它不适合被转化为有声读物。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不适合的书,你把它转化了,它也是没有价值的。
界面影像:你觉得有声读物未来会替代传统的视觉阅读方式吗?
张蓉:这也不能一概而论。我觉得它可能是作为一种补充,或者说大家可以更多元化地进行阅读。比如现在即使有了电子书,可能还是有许多人喜欢看纸质书。电子书和纸质书之间可能会有一种断崖式的影响,比如大家会在手机中存很多电子书。但我觉得有声(阅读)还无法造成这种断崖式的影响,在我看来可能是一种互补性的关系。当然这和人的年龄也有关系,听书的人群有很多种,比如年轻刚工作的人听书可能是为了娱乐、休息,有的人可能是年纪大了,觉得看书伤眼睛,所以去听。但我不认为,它会像电子书干掉纸质书那样对视觉阅读产生影响。
尚尚:其实有声书和我们文字阅读有一个区别,虽然逐字逐句(读下来),或者用了演绎的方式,但有声书它没有那么细致。纸质书是我们看完了以后还可以翻回去再看,它其实是让你有一个反复思考的过程。
我们一直在做有声小说这种虚构类、故事类的作品,因为它虽然是讲故事,但需要一个大的氛围,包含了比如人物、故事线、情节这些东西,因此其实你听到的是一个通体的感觉的东西。刚才也说到,有些书可能不适合转化成有声书,其实也是因为这个。比如你有一个本格派的推理小说,这里面的各种描述和推理过程,可能你只靠听就很难理解。所以,像文字作品的(视觉)阅读和有声阅读还是有一些不同,它在受众的方向上也是有区别的。很多人可能只是觉得演绎得好,但未必真的是对文字内容有一定甄别。我们从小上学的时候,是受过这样的训练的:把文字转化成场景,再把场景转化成逻辑。因此大家还是习惯视觉阅读多一些。将声音转化成场景,再将场景转化成逻辑,这个能力并不是大部分人能够熟练掌握的。
界面影像:你们会遇到竞争吗?是怎样的竞争?
张蓉:有声(阅读)领域的发展跟当年的电子书和影视的发展脉络有点像,从一开始的版权混乱,逐渐发展到盗版猖獗,再慢慢发展成为用户免费,然后是用户付费。到了用户付费这个阶段以后,产业链就比较清晰了。但是有声本来是一个壁垒不那么高的领域,这意味着很多人都可以做。现在我们遇到的竞争就是,很显然大家都觉得这个市场还是不错的,因此大家都参与其中,比如出版社、平台方、像我们这样的内容提供方......因此就形成了这样的局面,即这个产业链里面各个环节既是合作又是竞争的关系。
尚尚:除此之外,我觉得还有审美上的竞争。因为我们是从北京广播电台这条产业链出来,所以可能我们对声音产品的审美和规格,包括我们挑选的内容,都是有一定要求的。刚才也讲到,现在市场壁垒不高,大家都可以进入这个市场。对于我们来说,因为常做广播节目,需要要面临全国全市的听众,我们会尽量选择格调高、文化氛围较好的作品。但到了用户付费阶段之后,很多内容生产者为了取悦那些比较容易得到满足的受众,会挑选一些故意迎合他们的一些不是特别严谨的内容,就会产生市场上的一些审美非常混乱的作品,这其中涉及到内容层次、演播规格、音质等等方面的考量。这种现象其实原先是网络文学和出版物之间面临的审美竞争,现在也渗透到了有声领域中来。
界面影像:未来在声音领域,会不会有更多技术层面的拓展?或者已经有了哪些新技术呢?
尚尚:现在我们有研发4D声音场景,它就像声音的VR技术。这个技术应用于游戏上可能更多一些,也会应用到有声场景的搭建,比如(基于文字作品或剧本的)广播剧的场景搭建。这个应该是接下来的一个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