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的湄潭茶叶为何成为中国现代茶叶开展的第一扇大门:在1939年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中国的大半壁江山已经路落,国民政被迫迁都重庆,是时,举国上下。战火纷飞,经济萧条,民生难测。为了拯救危难中的国家民族的命运,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风雨飘摇中的国民政府作出了在重庆开全国生产会议的决定。说到战争就是拼国力。就是拼经济、拼文化。好在日本也是一个穷国,国内资源质乏,只能以战养战很显然,国民政府召开战时全国生产会议,旨在发展经济,缓和民生,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关于在大后方西南地区发展茶叶生产的重大决策出台了,国民政府农林部决定在西南地区选一个合适的地方建立中央农业实验所的实验茶场。以此为中心进行茶叶科学研究、试验示范与推广,促进和带动西南、乃至全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叶毕竟是中国传统经济与出口的优势产品,发展茶叶生产,不仅可以辅助民生,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茶叶出口换取更多的枪支弹药来支持抗战。以“清、静、雅、和为核心精神的茶叶,就这样与血雨的战争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与发现和培育她的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当年5月初,一个远在福建的年轻的茶叶专家张天福先生,怀着志忑不安的心情以茶界惟一代表的身份飞抵陪都重庆,出席全国生产会议。刚到重庆的张天福,日本鬼子就用密集的炮弹为他“接风”。幸而他所居住的房屋没有倒塌,躲过一劫。张天福拜访了他的老师中央实验所所长谢家声、副所长沈宗瀚先生之后,受农林部在西南地区为中央实验茶场选址之命匆匆踏上了旅途。在当时经济十分因难的情况下。农林部领导特许张天福乘坐飞机选址。
张天福受命考察了四川、西康、云南、广西、贵州,历尽千辛万苦。综合各方面因素,最终将中央实验茶场选定在距离重庆和贵州省城不远的贵州湄潭。这次不同寻常的经历,不仅完成了农林部交办的任务。还形成了一个关于在西南地区大力发展茶叶的后来在全国生产会议上引人注目并通过的提案。
贵州湄潭茶叶
《提案》开头分析了当时茶界的形势:
1、茶叶之于我国,为人民生计之所托,抑且为国家经济之所系。数十年来,因受新兴茶叶之竞争,益以生产方法之落后,经营之不善,致销路日蹙……由独霸世界茶叶市场,而降居输出之第四位,自神圣抗战以来,奄奄待毙之中国茶叶出口贸易,更受严重之打击…是有亟待于开发西南之富源,关于茶叶之发展改进,尤以迅以妥慎确定整个计划,切实推行,以树百年大计。
2、由此西南各省气候土质环境,除西康仅有东南及云南西北部少数雪线地带外,无不适于茶树之生长,中以四川产量为最多,年约20万担,云南约8万担,西康约8万担,黔桂较少各约1万担……将来之发展,未可限量。接下来,还提出“整理旧茶园,开辟新茶园”、“制造外销茶类”、“茶叶生产合作社”等多项具体可行的措施。湄潭,就在这样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接纳了中央实验茶场,并担负起了在非常时期的非常使命。由此,中国现代茶业的第一扇大门就在湄潭徐徐推开...而湄潭茶叶就是打开这道门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