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公益 >> 新闻 >> 公益观察 >> 附带10元钱的道歉信为何能打动人?

一块屏幕能改变教育吗

  

   

   张国庆(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熊丙奇(教育学者)

   《一块屏幕改变命运》刷屏。文章认为直播班这种新的方式,或许能让贫困山区学生找到一种改变命运的可能性。但随即引来广泛争议,有人认为,互联网改变了教育模式,但也有人认为,一块屏幕改变不了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

   ●主持人说

   知识就是知识

   知识的垄断和反垄断,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影响着历史发展的潮流。不论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还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都是知识决定命运的典范。

   现代社会打破了教育的不平等,把知识普及到所有人群,才真正改变了知识的意义,知识依然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但不再是个人改变命运的阶梯。

   早在十九世纪,科学家们就幻想可以一键把知识加载到人脑中的学习机,到今天,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一键加载知识的技术或许已经不远。而且,人工智能已经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教育之中,甚至还有一位大学教授请机器人当助教。

   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却依然还有人把读书、升学视为改变命运的途径,或许,这才是真正值得思考的。知识就是知识,在未来,知识的传播还会更加便捷,但它不该再承担改变人命运的责任了。

   ●正方

   重视人的作用

   也充分利用技术

   最近研究互联网和文化教育的关系,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传播媒介和文化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历史上,每一次媒介变化,都会有媒介改变文化、改变教育的声音。纸质书出现的时候如此,广播电视出现的时候如此,互联网出现的时候也如此,最近一次是人工智能的出现,人们依旧认为这可能改变教育的模式。但最终,人们发现,这种改变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远程教育的现象,我觉得要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远程教育的贡献无可否认,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偏远地区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这是好事,我觉得应该提倡,而不是给它泼冷水。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教育不止有教,还有育,教育的目的,在教给孩子们知识的同时,还要培育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使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而在育人的方面,面对面的教育,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不容忽视。

   所以,我觉得教育不能抛开人只谈技术,但也不能否认新技术带来的好处,真正的问题在于,怎样才能充分利用新的技术,使它更好地服务于教育。

   远程教育本身是非常好的方法,但我认为,真正的远程教育,不是让名校、名师把当地老师的工作都做了,当地老师不教课了,只是监督学生学习,这显然不合适。所以要想办法真正发挥远程教育的作用。

   不可否认,一些名师的教学水准确实非常好,讲课妙趣横生,学生就是喜欢,怎么才能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影响更多的学生呢?我觉得可以制作成公开课,把课程本身吗,变成一种共享的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不仅偏远地区的学校可以用,就是城市的学校,也可以使用。

   我们知道,在城市里,学生周末补课的现象非常普遍,即是国家三令五申,但许多家长仍旧会给孩子报许多补习班、辅导班。如果由名校老师,把学校课程按照阶段,做一个总结和升华,针对一些典型的难点,做详细而精妙的分析,并制作精华课程,让孩子们学习。这样的课程,首先要比校外那些辅导班更好、更高明,其次也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使用,只要在网上下载就可以了。

   当然,这样的课程做起来不容易,名师也不一定有兴趣做。所以我想,它应该不是义务的,而是由政府来购买服务,比如教育部门可以出钱,由名师竞标,选出最好的老师,给予他们丰厚的报酬,让他们来做这样的公开课,免费提供给所有的学生。

   这样的做法,首先对制作公开课的老师有利,当前,一些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出外讲课,甚至到外地去讲课,如果他们能够通过政府购买的公开课,获得更多的收入,他们自然不会去校外辅导班讲课,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自身能力的方面。其次,其他老师也能从中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提升自己的水准。其三,学生不用去课外辅导班了,名师课程,要比那些辅导班讲得好多了,干嘛还去上辅导班呢?其四,家长也不用花费那么多时间、金钱,给孩子报班,陪孩子补习了。

   技术的发展无可阻挡,技术带来的改变也是大势所趋,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提防它,而是善用技术。

   ●反方

   不宜过分夸大

   技术带来的改变

   互联网+教育可以一定程度促进教育公平,让贫困地区的学生享有优质教育资源,但绝不能夸大在线教育对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

   让贫困地区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首先必须解决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只有基于师资队伍建设,引入在线教育,才能让在线教育发挥作用,否则引入的在线教育设备会变为摆设;其次,还必须转变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如果就以升学率来评价贫困地区学校的办学质量,那贫困地区的办学很难走出困境。

   报道在谈到禄劝一中取得的成绩时,这样描述:为跟上进度,禄劝一中把部分周末和平日直到23点的自习安排了课程,帮学生查漏补缺。有老师连上20个晚自习。直播班的大部分孩子会在3年里,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这说明在线教育需要学校教师的配合和支撑,如果没有学校的教师配合、支撑,就让学生跟着网课学,是很难起到效果的。甚至可以说,本校教师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在线教育只是辅助。同时,该校教师长期加班加点,而学校的自习安排到晚上23点。这是不顾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追求升学率。

   每天只睡四五小时,这一方面可以说是励志,而另一方面,则是以牺牲学生的健康为代价,追求升学成绩。对于贫困地区学校来说,这种办学模式,其实是不可持续的。与少数学生拼命学习考学对应的另一个现实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辍学率回潮,因为能考进好大学的毕竟是少数,既然考不上好大学,那么,读高中、初中也就没有意义,于是选择初中辍学。

   在今天,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很多时候会成为人们评价一地(一校)教育的重要指标。似乎考进重点大学人数越多,当地教育就越好。这是从升学角度评价教育,而非从每个学生的成长角度看教育。按照我国当前的招生录取制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一省范围内的招生计划是固定的,换言之,不管一省的学生怎么努力,也只有那么多的学生考上北大、清华,不同的是谁进北大和清华。因此,考北大、清华改变命运只是针对极少数学生,而且,需要围绕改变命运展开激烈的竞争比拼。

   从个体角度来说,这或许具有励志意义,然而,从整体教育发展来说,这属于零和博弈,并没有带来整体利益的增加,不是你输就是我输,总不可能做到所有学生都上重点,上清华、北大。这一零和博弈,无关于教育公平,因为教育公平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公平,反过来,可能会伤害教育的生态,更进一步破坏教育公平。

   在线教育要促进教育公平,不是服务于贫困地区的升学教育,这无法带来农村教育的根本改变,也最多只能让少数学生受惠,而是怎样能给所有乡村孩子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从现实看,在线教育的作用非常有限,缩小城乡差距,加强乡村教师队伍投入和建设,改革乡村教育内容,才是关键。这是我国在发展乡村教育时,必须清醒认识的现实。

   只有立足于给每个学生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拓宽学生的选择,才是真正促进教育公平。

   本版主持 周怀宗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