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一篇名为《交大,对不起,我不是那10%》的文章刷屏朋友圈,作者是一位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的毕业生。这位学生称,学校从去年起,只有优秀毕业生才能去天佑会堂参加学校的毕业典礼,现场听到校长的讲话,而剩下的人,需要坐在教室里观看毕业典礼的直播,父母甚至需要坐在另一间教室观看直播。
无独有偶,山东大学今年也规定只有很少比例的学生才能到场参加山大2018年的毕业典礼,名额由学院进行分配,本科生能去的比例甚至只有一成到三成。根据学校6月11日正式下发的《关于举办山东大学2018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的通知》,以及《山东大学2018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方案》这两份文件,除博士毕业生可以全体参加外,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都只有一定比例的参加名额。有知情同学表示,本科毕业生分给的名额尤其少,部分学院仅有10%的学生能够参加,需要打报告申请或抽签分配。大量学生发声引发舆论关注后,山东大学修订方案,将本科生专场定于22日上午、研究生专场定于23日上午。
毕业典礼对于即将离开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意义不言而喻。如果因为场地限制,不能让所有学生同时一起参加,那应该组织多场,并给予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待遇。这是一项重要的人生仪式,既不能被代表,也不能被省略。一所大学是否重视毕业典礼,并尽可能给每个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折射出学校对待人才培养的基本态度。
事实上,近年来媒体已经多次报道过大学校长坚持给每个毕业生拨穗的故事。比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杨灿明在每年的毕业典礼上,都坚持为每一名毕业生拨穗,7000多名学生,整整两天他一丝不苟地做一个合影背景板。那么,出于人性化的考虑,且不说要求所有的校长都做到如此,可如此对比起来,部分学校只让部分学生代表参加的做法,至少也应该是相形见绌吧。
在越来越多大学重视毕业典礼,且重视每个毕业生的个体感受(包括邀请家长参加毕业典礼)时,有大学采取这么不顾毕业生感受的做法,令人不解。毕业生将来会成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校友资源,如此区分三六九等,怎么指望他们毕业后还记住母校,今后事业有成后又去捐赠母校?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无不高度重视毕业典礼,除了让所有师长、亲朋见证毕业生的重大人生时刻外,更是给所有毕业生留下美好的毕业记忆。这一美好记忆,是校友和母校的重要情感纽带,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校友捐赠率高,也与重视每一位校友密切相关。
我国大学近年来也开始重视校友捐赠工作,但是,很多学校在这方面都不见起色。怎样对待毕业生、对待校友,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
一所大学对待毕业典礼的态度,也可看出其对自身重要职责的认识。参加毕业典礼,和每个毕业生互动,其实并不是体现校长的爱、展示校长亲民,而是校长必须履行的职责,这是进行社会活动,发掘学校潜在校友资源的重要方式。大学用选代表的方式让学生参加毕业典礼,正暴露学校缺乏教育家治校理念。这并非无关大雅的小事,也不是学校考虑不周,其根源在于学校是否意识到毕业典礼的重要意义,是否真正重视学生,重视校友。(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