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丁乔
3月7日下午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有记者在向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提问时提到了去年7.3亿元的扶贫资金有被冒领挪用的问题。刘永富回应,凡是扶贫资金使用、到村到乡的扶贫项目,必须公示,接受监督。群众一监督,搞猫腻的人就会害怕。(3月7日新华社)
坚定决心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是为了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全面增效,其中,也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越来越短,但是不得不说,脱贫攻坚的任务却是越来越重,好啃的骨头都已经啃下来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个村、一户困难户、一个困难群众掉队。
笔者理解当前脱贫攻坚路上的硬骨头,除了深度贫困区,其中也有党和国家的扶贫项目、扶贫政策、扶贫资金落地落实难的问题。有的干部不愿担当,拿着好项目无动于衷,不愿意去推动落实;有的干部不敢担当,怕资金用不好,怕承诺无法兑现,怕监管不到位出问题;还有的干部不善担当,有资金没项目,有想法没能力,空有一股脑热情。假公济私是腐败,为官不作为也是腐败,在扶贫工作领域,一切阻碍脱贫的思想和作风,都是腐败的温床。要知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建设小康路上,就是为困难群众谋福利、谋幸福、谋小康,这既是新时代赋予每个党员干部的神圣使命,也是党员干部身份职责赋予的责任担当。
现实中,既有不愿为、不善为、不敢为的干部,也有乱作为的干部。个别地方数字脱贫时有发生,精准脱贫沦为数字脱贫;个别地方优亲厚友的现象任然存在,真扶贫、扶真贫沦为假扶贫、扶假贫;还有个别干部打着扶贫的旗号,向上面伸手要资金、要项目,最终扶贫项目变成个人致富渠道,扶贫资金装进自己的腰包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党员干部党性不强、思想不纯、作风不良,也有扶贫领域管理不够到位、监管不够严格、考核验收不够科学等原因。笔者认为,破解扶贫领域一系列腐败问题,公开透明是最好的防腐剂。
国家扶贫专项资金从2012年的不到500亿元,到去年增长了2000多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投入到基层一线,刘永富坦言加强监管始终是一个问题。这里面涉及到公开和宣传两个问题。公开,就是凡是投入到基层的扶贫资金都必须一笔一笔公开,除了基层公开,上级有关部门也必须时时刻刻加强监管,这样才能让公开成为真公开,而不是假公开。再者,必须加强宣传,每投放一笔资金,就要广而告之,不能遮遮掩掩,也不能模糊其词。
依靠行政监督,毕竟人手有限、精力有限、力量有限,加上有些部门的监督方式单一,或依靠基层报表和照片,导致一些扶贫工作看上去像真的,而实际上都是弄虚造假,所以,广大群众才是最广泛、最坚实、最可靠的监督力量,这是群众监督的优势所在,应该发扬。
当前,一些考核验收方式依靠单方面的听取工作汇报和翻阅档案资料,对于扶贫工作的落实和成效检验就无法得到真实情况。这需要有关部门联合起来,以项目为单位一个一个检查、一个一个验收、一个一个考评,深入基层、深入现场、深入群众,才能查出真成绩、看出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