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非遗动态 >> 非遗看中国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镇江,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

镇江,有建寺1500多年的金山寺、建寺1400多年的焦山定慧寺、建寺1500多年的宝华山隆昌寺、建院近2000年的茅山道院……

镇江,有新石器时代至近代的三万余件文物精品。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蛇传传说

白蛇传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镇江是《白蛇传传说》的重要发源地和白蛇传民俗文化圈的中心点。

初唐时,镇江就萌芽了金山寺和尚降伏白蛇的原始传说,宋代时,镇江民间已流传白蛇传话本《雷峰塔》,明末著名的文学戏曲家冯梦龙的平话《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把镇江在宋代的真实地名和景观,如“针子桥”、“五条巷”、“镇江渡口码头”、“金山寺”等形象,都逼真地描写进了该话本的情节之中。

冯梦龙曾在丹徒县(镇江市)做过儒学训导和教谕,这使他有机会熟悉和了解镇江的自然环境及地域特征。到清代,方成培改编的《雷峰塔传奇》,则描写了故事的高潮“水漫金山寺”,这一重要情节既增加了浪漫主义色彩,又表现了白娘子的人情味以及对待爱情的忠贞不渝,同时体现了人民大众的美好愿望。

《白蛇传传说》讲的是有条美丽的白蛇,为报答许仙的救命之恩而与之结为夫妻。后来白娘子在镇江五条街开了“保和堂药店”施药济贫,却惹怒了金山寺法海方丈。

端午时,法海施以“雄黄酒”计谋,使白娘子现出蛇身吓死许仙。白娘子为救夫君,勇盗仙草;后来为找夫君,水漫金山。最后被法海用紫金钵镇于雷峰塔下,在姊妹小青的帮助下,终于轰塔大团圆。

作为口头文化遗产,“水漫金山”一词已成为全国人民非常熟悉的口头俗语,并收进了《汉语大词典》。镇江的“金山寺”、“保和堂”、“白龙洞”、“法海洞”等地方风物遗迹,既是《白蛇传传说》故事中的重要佐证,也成为该传说可以印证在镇江的“可信物”。

每逢端午佳节(五月初五),镇江各个剧场、书场都轮番演出有关《白蛇传传说》的戏曲、曲艺。

端午节家家户户吃“十二红”、喝“雄黄酒”,门上插菖蒲,身上揣香包,群众聚集在集镇演讲、演唱与《白蛇传传说》有关的鲜活“故事”,“唱麒麟”、“耥草山歌”、“荡湖船”等表演比比皆是;每家中药店门口均发放中草药熬制的免费避暑汤药……。

所有这些特异的民俗事项,都成为镇江白蛇传口头文化遗产和文化空间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要素。

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三百多个戏曲剧种和三百多个曲种中都有《白蛇传传说》的剧目和曲目。其故事对周边国家也有深远影响,在印度、越南、日本以及东南亚地区都有类似《白蛇传传说》的戏剧和舞蹈。

《白蛇传传说》主要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思想、民风民俗、信仰,以及民族的深层心理。特别是传说中保留了大量的镇江端午民俗文化习俗,为充实我国传统端午节日文化的独特性作出了重要贡献。故事由民间传说发展成话本、戏曲、曲艺、舞蹈等,其创作和演变历程是我国民间文学发展史上的大飞跃,也是对世界民间文学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

1989年,江浙沪在镇江召开了第二届白蛇传学术讨论会,2001年镇江举办了“白蛇传民间文化艺术展”,同年,国家邮政局在镇江首发由镇江籍画家戴敦邦创作的《许仙与白娘子》邮票四枚。

2003年镇江开设了“白蛇传民间工艺美术展”展厅,2005年和2006年镇江先后举办了“端午金山脚下话白蛇”和“端午金山导游话白蛇”民间传承活动,2007年出版了一套三卷《白蛇传文化集粹》书籍等。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