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公益 >> 新闻 >> 海外视点 >> 英国首所欧洲中英双语小学:数学教材参考上海同行

英国主流电视台首次播出纪录片纪念一战华工


一张张鲜活的面容背后,是一段苦难的经历和不可磨灭的功绩。
一战期间的中国劳工资料图。


他们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0到18个小时,每年只有3天假期。他们做着最脏最累的工作,可他们的贡献却一再地被从历史中抹去,英国制片人贾丝高恩斯说,所以我决定和同事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让一战华工的故事被更多人熟知。 在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99周年之际,英国第四频道电视台12日晚播出纪录片《英国被忘却的军队》。时长一小时的纪录片展示了部分有关一战华工的信件、日记和文件,并从华工后代和历史学家的口中追忆这段未被记录的历史。这是英国主流媒体首次制作纪录片回顾这段历史,肯定华工对一战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
14万华工远赴重洋 纪录片执行制片人高恩斯此前从英国媒体报道中首次得知这段历史。当年,14万中国劳工远赴重洋来到欧洲战场协助英法军队,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战场修建公路、战壕,维修铁路和坦克,甚至拆除未引爆的炸弹。这些在英国鲜为人知的记忆通过纪录片展现在观众面前。 据记载,英国战时内阁1916年批准征募中国劳工,并将劳工部队正式命名为中国劳工旅。一战期间,英法两国先后招募中国劳工约14万人,其中约10万人隶属英军中国劳工旅,4万人归法军指挥,另有数百名学生作为翻译。这些中国劳工主要来自山东省,也有部分来自辽宁、吉林、江苏、湖北、湖南、安徽和甘肃等地。 华工对一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西方社会并未给予足够认可。纪录片讲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比如在一战结束三周前,一幅名为《战争的圣殿》的巨画在巴黎公开展出。这幅画作构思于1914年,描绘了法国在盟友簇拥下的胜利景象。但在画作即将完成的1917年,美国参战了。为在画中加上美国人,创作者只得掩盖之前应有的场面,原画中的中国劳工旅因此被完全涂掉。
确保我们铭记 纪录片还采访了一战华工的后代,英籍华人苏惠玲就是其中一员。她的祖父一战期间在法国工作,战后本来计划从法国搭船去美国,却阴差阳错在利物浦下了船,从此定居英国,以开中餐馆、洗衣店为生。 苏惠玲的祖父在她8岁那年去世,她从家人口中得知祖父的很多故事。她说:认可百年前华工的贡献,对现在在英国生活的华人有重要意义。 英国第四频道电视台在纪录片的简介里指出,一战结束后,英国全国各地建立了6万多座纪念一战的纪念碑,其中包括纪念动物和德国人的纪念碑,但却没有一座是纪念一战华工的。 为改变一战华工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英国华侨华人发起了一场名为确保我们铭记的全国性运动,要在英国为一战华工建立一座纪念碑,还他们一个公道。 这场立碑运动的发起人之一、英国首位华人市长陈德梁说,正在筹资修建的纪念碑将建在伦敦东部,设计成一座华表,基座四面刻有浮雕,分别是招募、运输、工作和回国4个场景。按照设计,纪念碑高9.6米,每米代表1万名一战期间来到英国的中国劳工。明年是一战结束100周年,纪念碑预计明年8月建成。
2万名华工付出了生命 仅3000人留在了法国 11月11日,英国首次举行活动正式纪念参与一战的中国劳工。100年前,这些中国劳工在欧洲经历了什么?他们为一战做出了哪些贡献?一战结束后,他们的归宿在哪?一战百年之后,让我们再来把目光投向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劳力奇缺 英法从中国挑选华工 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为了让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希望中国人可以作为工人前往欧洲支援协约国一方的作战。 由于北洋政府不愿意得罪德国人,这些招募计划一开始都是半官方的,但是在1917年中国宣布参战后,开始转由中国政府劳工部组织劳工输出。从1916年5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18年11月,相继有14万华工远涉重洋,来到战火纷飞的欧洲。 英法两国对华工的选拔非常严格,凡患有眼病、肺结核、性病及牙病者均被拒绝。选拔后的华工被集中在威海卫进行简单的军事训练。首批华工约800人从青岛出发,乘坐法国轮船从好望角绕道前往欧洲,历时三个月才到达法国马赛。
生死未卜 从事最艰苦繁重工作 华工在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约2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 在工作安排上,法招华工多被安排到军工企业,从布雷斯特到马赛,从里昂到敦刻尔克,不管是在国有兵工厂中还是在冶金、化工、建筑行业的私营企业中,都有华工的身影。 英招华工则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挖掘战壕、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但凡战争所需,几乎无处不往、无所不为。另一些则替代了被派往法国的英国码头工人和运输工人。但无论是在前线还是后方,华工从事的都是最艰苦、最繁重的工作。 在1917年法国皮卡第的一场战斗中,英军士兵全部负伤,修缮战壕的华工们就拿着手中的工具冲入阵地与德军搏斗,当援军赶到时,大部分华工已经战死。
乡关何处 约3000人留在法国 中国劳工旅的大多数人在1919年和1920年回国,留下来的三千人在欧洲扎下了根,构成了当时法国和比利时华人社会的核心。 1918年11月战争结束后,法国依然需要成千上万的劳动力,于是中国工人继续在工厂、医院、建房点里工作。与为英国政府工作的华工相比,效力于法国的华工获得了较多的自由。在工作之余,他们和法国公民一样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据估,约有3000名中国劳工适应并留在了法国,其中小部分人还娶了法国人做妻子。 为英国干活的劳工则未能获得融入当地社会的机会,英国政府把他们全部遣返回国了。那些在战争中负伤致残的华工得到了一笔补助,相当于他们12个月的报酬。据新华社、央视 一战期间,14万华工赴欧,其中,英国10万,法国4万。 战争期间牺牲2万人,战后仅约3000人留在法国。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