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各批非遗项目数据均排名全国前列。5年来,浙江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推动全省非遗事业健康发展。
非遗灿若繁星精心守护遗产 浙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有10项,这个数字在全国名列前茅。在国务院先后公布的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浙江有217项上榜。浙江公布的5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共886项,各地公布的市级名录项目3595项、县级名录项目7329项,数量相当可观。 全省非遗普查统计结果显示,浙江共有普查线索271.9万条、普查项目15万项。其中,民间文学(口头文学)类42764项、传统音乐类3737项、传统舞蹈类1927项、传统戏剧类878项、曲艺类1345项、民间杂技类482项、传统美术类2902项、传统技艺类14858项、民间信仰类9646项、传统医药类6745项等。 浩如烟海的普查数据,为进一步发掘整理浙江各级非遗项目奠定了基础。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自2003年被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综合试点省以来,浙江的非遗保护工作不但创造了非遗普查的“浙江模式”和连续4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数排名全国第一的“浙江现象”,而且创新性地在全国非遗保护传承中开拓了“浙江经验”。 在过去的5年里,浙江非遗保护工作被纳入了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由省文化行政部门研究制定专项的五年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指导和推动全省非遗事业健康发展。2016年10月,省文化厅印发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浙江要围绕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模范区的目标,构建全省非遗保护事业五大格局,实施保护发展八大行动,完善机制保障五大体系,实现浙江非遗保护事业再出发,推进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责编:张帆、戴谦)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