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可思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近五年来,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平稳上升,近四成选择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为农村家庭背景,超过七成毕业即创业的大学生选择留守在家乡省份创业,而教育、零售等则是他们创业的主要领域。
今年是笔者本科毕业的第五个年头。虽然只有五年,但现在大学生所处的创业环境实在与笔者当年有着天壤之别。七年前的大二,笔者悍然开始了一场前途不明的创业生涯,主要从事中学课外培训,但面临着资金压力、学业压力、学校的劝阻以及父母的担忧,最终草草结束,还亏了一笔钱。直到工作一年多,才省吃俭用地还掉创业的负债。
当下的大学生创业,有扶持资金、可休学留籍、有就业讲座、还有创业孵化园。种种政策利好让人恨不得年轻几岁再回到意气风发的大学校园。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感召之下,无数大学生匆匆涌入市场竞争的热潮中。明明是稚嫩的面孔,但身着笔挺的西装,张口闭口互联网+O2O等时髦词汇,动不动就要超越巴菲特、扎克伯格,俨然创业成功人士,大学生创业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事实到底如何,想必每个大学生创业者心里都有一笔明白账。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13届本科毕业生中有46.2%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中有46.8%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这也意味着,超过一半在毕业就开始创业的大学生,创业过程坚持不过三年。创业的美好前景似乎经不起现实的拷问。
近几年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暴露的知识、能力和资金等短板逐渐让人们所正视,大学生创业不必急于一时的呼吁也如约而至。在这里,笔者想冒昧对大学生提供几点建议。
一是结合专业拟定未来发展方向。大学专业设置,有偏重研究型,有偏重实操型。根据自身意愿,拟定未来发展规划,是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笔者身边有进入大学便早早制定目标层层实施的,也有走一步看一步最后趟出一条路出来的,也有迷迷糊糊大学毕业多年依然茫然无措的。这之中的区别,就在于对自身发展的合理定位。到底是走学术研究,还是商场博弈,都应该尽早规划。
二是学好专业知识。专业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专业的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多年教育成本的见证。因此,对于那些退学创业的举动,笔者深为不然。专业性较强的科目,考取技能证书、提升操作经验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那么专业性不强的呢?除了校内调换专业,还可以通过读研换专业考名校。此外,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交际能力、办事能力,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和创业讲座,培养自己提前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是先就业再创业。笔者并不赞成大学生在对社会泛泛了解之后便马不停蹄地冲进创业队伍中。尤其是家境较差的大学生,如果创业失利,将对个人和家庭带来一定的负担。这方面笔者就是个例子。因为过于担忧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促使自己大学期间匆匆创业,最终学业和创业纷纷落败。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人生阅历、办事能力、工作经验、资金人脉都不足,便妄图在市场竞争中分一杯羹,岂非小瞧了市场经济的竞争属性?因此,大学生毕业后应该将自身定位为市场活动的学习者和模仿者,切勿停留在自我感觉良好的阶段。
在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的当今时代,高房价、高消费以及强烈的社会竞争,无一不拨动着在校大学生的心弦。根据《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我国在校大学生中九成有创业意向,大学生创业意识之迫切可见一斑。本该是象牙塔下挥斥方遒的天之骄子,却深陷心浮气躁、功利意识、渴望逆袭等亚健康心态之中,让人不免唏嘘。
必须承认,大学不该是时代发展的避风港,大学生也不能总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要睁开眼睛看世界。忽视社会的巨变而奢谈埋头苦读,最终很可能被时代所抛弃。身处这样一个变革但又充满机遇挑战的时代,大学生应该要沉住气,既要有专业和学历的底气,又要有敢于冲进市场竞争拼杀的勇气和魄力。要相信,金子是迟早要发光的,但在被发现是金子之前,首先你得耐得住寂寞。
文/汪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