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非遗动态 >> 杭州方言申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图)

杭州方言申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图)

“小伢儿,搞搞儿,搞了不好闹架儿。”有一种语言,是属于一座城最深处的记忆,哪怕远在异国,听到它也会热泪盈眶,而它,就是方言乡音。方言,作为每个城市的特色,将一方水土的人们印上了最鲜明的标记。走到路上,说起杭州话,大家的距离就好像一下子变近了。

昨天,在第六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杭州方言”出现在了上面。作为地方方言,它的申报会让人有些疑惑,难道整天陪伴在我们身边的杭州话,也到了需要被“抢救”的地步吗?

申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传承

在很早以前,曾经有一位外国人,在中国待了50年,会说杭州话,也非常推崇杭州话,认为杭州话轻快悦耳,有表现力。他就是美国人司徒雷登。

其实,“杭州方言”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戚晓光告诉记者,早在2012年,他们当时也想申报过,只是因为各方面的限制,最后没有成功。

“在杭州,有很多人都在致力于保护杭州方言,让它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其实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项杭州最有特色的东西。”戚主任说。

但是,要申报项目,需要的条件有很多,对于杭州方言的挖掘了解和城市说方言的氛围,都是在申报时很重要的条件。

为了准备第二次申请,大家都做出了很多努力。去年,杭州中华文化促进会还牵头举办了一个“我是杭州人,杭州话大比拼”活动,调动起市民对于杭州话的热情。活动一开始,市民的热情就爆棚了,无论是海选还是最后的选拔,新老杭州人都拿出了看家的杭式本领,亮出了自己最有自信的杭州话。

除了营造氛围,挖掘杭州方言的史料也同样重要。杭州的语言专家、民情专家和民间文化人,都凑在一起,准备了非常详尽的资料,将杭州方言的历史和语音资料全都挖掘了出来,让“杭州方言”的“身份证”更加详尽。

戚主任说,目前项目还在申报过程中,还要等待市政府的下文,但是通过一次次活动,一次次研究,文化就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下去。

相关报道: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