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说农村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大学的时候,并不是说那些家庭好的孩子就天生优秀,而是他们所处的环境更好。
北京市高考文科最高分获得者熊轩昂成为了这两天的网红。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他说:农村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大学,而第一名都是我这种,家里条件好又厉害的人。这话真是有人听了沉默,有人听了流泪。无须讳言,这话很坦白,道出了当下一些实情,难怪有网友称熊轩昂为耿直boy。
生活在大城市,家长都是外交官,生活环境可谓得天独厚。熊轩昂的条件,也的确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享受不到的,诚如熊轩昂所说,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更多捷径。
别以为这只是熊轩昂年少轻狂的一种感觉。事实上,这种感受是有数据支撑的。清华大学一项调查显示,在清华社科学院14级的学生里,入学之前曾到过境外的学生占43.9%,没有出过省的学生为0。相比之下,西部一所211大学,到过境外的学生只占2.3%,没有出过省的学生则有22.7%。
这样的数据,其实是从生活方式观察到的阶层分化。到境外旅游过,说明家境在城市属于中上层,而连省都没有出过的孩子,大概是农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这种观察与更宏观的数据也是一致的:2010级清华大学农村生源只占总人数的17%,而当年高考全国农村考生比例是62%。
贫寒子弟缺乏资源,很难考上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这是一个老话题了,甚至这也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反社会的人》一书中对德国靠社会救济的底层人有过很好的观察。这些低收入家庭,大多数都很早放弃了孩子的教育,任由他们疯长,带来了更多的社会问题。在美国,常春藤名校从来也不是底层人的目标,那些学费昂贵的私立名校,让人望而却步;底层出身的孩子,只能选择更好申请奖学金的国立大学。
当人们说农村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大学的时候,并不是说那些家庭好的孩子就天生优秀,而是他们所处的环境更好。10多年前我在北京读书的时候,一位老师就曾告诉我,她儿子班里所有人都出国玩过、交流过,至少他们的英语口语很好,看到外国人也稀松平常。我当时简直目瞪口呆,要知道,我第一次听英语磁带,还是在大学。
北大、清华这样的超级名校,其实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也有实际行动,比如,他们主动扩大在贫困地区的招生名额,甚至有专门的招生计划投向国家贫困县。北大的筑梦计划,要求考生必须有贫困县的户籍,在所在地读三年高中,也算是比较用心的制度设计。这样的调控值得肯定,只是这些特殊照顾的指标对广大的底层家庭来说,力量稍显不足。
事实上,寒门子弟在起跑线上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相应的制度救济,令其一直沉沦在底层;可怕的是,他们主动放弃了努力、向上的斗志,不再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千万别忘了这个耿直boy熊轩昂还说过一句话,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