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公益 >> 新闻 >> 公益观察 >> 建立健全多元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

你会忘记带母求学的感动,但对清华只是开始

 甘肃高分残疾考生请求带母上学,清华大学温情回应。两封信,奋斗精神与大学情怀的惺惺相惜和温柔以待,读得人眼眶几次湿润。

 一个伟大的母亲,一个努力的年轻人,一所令人尊敬的大学,给人们传递了多少奋进前行的力量啊。女本柔弱,为母则刚,从孩子的信中人们感动于母爱的坚强;人们感动于年轻人的拼搏,在经历疾病和丧亲之痛后,用坚强和努力活成了让人们尊敬和崇拜的样子;从学校感人至深的回信,人们看到一所大学的伟大,不是大楼,不是大师,而是这种让人肃然起敬的大情怀大品格,成为一个社会的精神高地,向社会输送道德能量。

 我有一事,生死与之,一个身残志坚的孩子报考了清华,清华应该觉得这是一种不可辜负的重托。这时候,一所大学,不仅是一所大学,更是支撑着一个人一个家庭努力走下去的精神支柱。从小身患重残,父亲又重病去世,命运对这个家庭是多么的残酷啊,这时候,清华成了他们在残酷命运苦虐下绝望无力时眼前闪过的一丝光亮,如果不是这个目标这种梦想的支撑,这个家庭很难走下去。清华这盏灯一直给他们传递着希望感,让他们在无力时有力,失望时重新燃起希望,想放弃时咬牙再坚持一会儿,如今已经走到面前,这盏灯不能熄灭,只能更亮一些。一所大学,应该觉得有幸成为这样的点灯者,让无数奋斗者、无力者、悲观者、落魄者看到前行的希望。

 这封温柔的回信,就是给很多人点起心中的明灯。不仅是给那个走过荆棘后满怀希望的孩子,更是给无数双在黑暗中睁大眼睛的双眸。大学能成为点灯者,这是大学的荣幸。

 那封温柔的回信写得多好啊:在清华园里的所有学子,无论是生活困顿,抑或身体抱恙,都会有爱 与情 相伴。相信未来的你,也会和活跃在各领域的清华学子们一样,穿花拂叶,除却一身困顿,成就自己的不同凡响。这样的承诺让人看到,命运会折磨人,生活会捉弄人,但人们不会辜负那些努力拼搏的人。努力奋斗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怕的不是身体残疾,不是穷困潦倒,而是双手一摊无所作为悲叹命运不公的自我放弃。很多像这个家庭一样遭遇残酷命运的人,都在看着这封信,他们心中会立刻燃起一盏灯。

 清华的学子也应该感到,身边有这样让人尊敬的同学,与他们为伴,一起读书一起追梦,是自己的幸运。他克服了那么多的困难才考上了清华,受到这种精神辐射,没有理由不更好地珍惜读书机会。看到身边有这样一个带着母亲上学的同学,用比常人百倍的努力去学习,认真地上课,一丝不苟地记笔记,靠着信念和毅力努力接近自己的梦想,其他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与这样的同学一起成长,相互帮助共同走过,心会更加柔软,意志会更坚韧,更会去爱。

 作为一所大学,深知这种精神的可贵,像捧在手心一样呵护这种梦想,这种精神,也是在完善大学的精神。不仅是清华接纳了这个学生,当他成为清华一部分后,他身上的坚韧精神也会凝入这所大学的品格中,让无数身在其中或在外眺望的人受益。

 清华写了这封回信,相信不是工作人员鼻子一酸脑子一热,而是深思熟虑,已经做好了担当的准备,不让任何一个梦想失之交臂,不辜负任何一种努力奋斗。对于多数人来说,再励志的故事,再热泪盈眶的感动,也很快就会忘记。这新闻,也许只有一天的热度,这感动,也许只有一天的热情,其他人很快就会转向其他热点,但对清华来说,这不是一个热点,不是一场感动,而只是开始。写完信之后,为了让这个孩子圆梦,让母子清华陪伴,会有无数庞杂、细琐的事,怎么让他融入群体中,怎么为生活不能自理的他提供方便,这些都是需要费心考虑的细节。你很快会忘记带母求学的感动,但对清华只是开始。

 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6月30日 05 版)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