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公益 >> 生态 >> 环境保护 >> 环保部督查京津冀及周边:有散乱污企业集群

环保部专家:绿色消费法律法规少管理碎片化

2015年,网购包装胶带总长度可绕地球赤道425圈;产生于食品、住宅、交通等领域的消费活动,在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是承载力的两倍以上环保部中日友好环保中心主任任勇在今天召开的中日环保高级别圆桌对话会上通过一组数据提示社会,我国消费已进入升级阶段,但它对环境所带来的压力也在持续加大。
包括任勇、环保部政策研究中心、环境发展中心的沈晓悦、张小丹等多位专家在内,他们指出,在消费给环境带来压力的同时,我国与绿色消费相关的法律法规很少,大多数是部门发布的管理办法,同时还有管理碎片化问题。
环保部专家呼吁,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在政府采购法中要明确政府绿色采购的约束性规定,建立配套细则和制度。
90%生态足迹源于消费活动
环保部专家发现,近年来,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问题。据介绍,这种压力不仅从30年前就已经开始,而且在多个方面表现突出。
2015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62亿辆。由汽车消费所带来的机动车污染已经成为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特大型城市PM 2.5的首要来源。
环保部专家说,包括汽车消费在内消费总量的增加使生态环境负担加重。同时,以物质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使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近年来,环境学界持续关注生态足迹问题。所谓生态足迹是指能够持续地为人类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其可以有效评估消费活动对环境的影响。2010年,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为2.2全球公顷生产性土地,尽管低于全球平均生态足迹2.6全球公顷,但却是2010年中国人均生态承载力的两倍以上。环保部专家指出,这种生态超支的代价在近年来变得越来越明显,包括干旱、淡水不足、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损失和异常气候增多等。我国约90%的生态足迹产生于食品、住房、交通等消费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与此同时,居民资源、能源消费量,垃圾产生量等都在逐年增加;生活污水排放量在18年里增加了1.83倍,年均增长率为5.9%。
在环保部专家看来,过度型、浪费型和不合理消费方式加剧资源环境问题更值得重视。其中,就互联网购物包装问题,环保部专家指出,据有关材料称,2015年我国快递行业消耗99.22亿个包装箱、169.85亿米胶带、30多亿条编织袋,这些包装垃圾可以摆满近20万个足球场,造成资源极大浪费。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天津、重庆、南京、武汉等特大型城市中心城区电商包裹垃圾增量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增量的主要因素。
生产性消费给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引起了环保部专家的重视,专家表示,我国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房屋建筑施工面积逐年上升,到2015年已超过73亿平方米。由此带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重化工业发展,带来了更大的资源环境压力。据他们介绍,2014年我国平板玻璃产量达8.3亿重量箱,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分别达34.6万吨、1.98万吨和2.78万吨。
推动绿色消费缺乏顶层设计
显然,非绿色消费已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而发达国家在绿色消费方面已有经验可借鉴。环保部专家在谈到绿色消费的国际经验时,首先就提到了可持续消费纳入国家战略并制定法律法规问题。为此,他们谈到了欧盟、巴西等的做法。
在绿色消费入法方面,环保部专家认为,我国存在短板。一方面,国家缺乏促进绿色消费的总体战略和行动方案,在各项规划中对绿色消费仅有相关的理念和要求,但缺乏系统部署和制度配套安排。另一方面,我国与绿色消费相关的法律法规很少,零星分散在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中,但在与消费直接相关的经济法律中均没有关于鼓励或促进绿色消费的规定。专家透露,我国绿色消费政策大多为不同政府部门颁发的管理办法、通知、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门类不够齐全,政策层次效力较低。
同时,国家对绿色消费的推动力度不足,在绿色消费领域,与资源能源相关的政策多、效果好,但与环保相关的政策少、效果弱。据介绍,近年来,我国在节能方面出台了高效节能产品的多项财政补贴及差别电价、水价等经济政策,收效显著,但在减少环境污染方面的经济政策偏少,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刺激总体较弱。
消费领域的管理职能涉及十余个政府部门,但现实中职能分散,没有形成合力;环保部门在推动绿色消费工作中的定位和抓手不但不够清晰,而且围绕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环保部门在绿色消费推动体系中尚未发挥主导作用。在环保部专家看来,这些问题实际反映出的是,绿色消费政策及管理碎片化问题。
政府采购法中应明确约束规定
目前共享单车总量已达到1800万辆;中国环境标志产品的产值有1500亿元;12亿中小学生课本是绿色印刷。任勇说,在我国,绿色消费已经有所行动。但仍然太零散、不系统,规模比较小。
就推动绿色消费,专家建议,在相关法律修改中增加绿色消费的原则性规定,界定相关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要明确以绿色消费带动生产、流通、消费和资源回收各环节绿色化的制度安排,特别是在政府采购法中,明确政府绿色采购的约束性规定,建立配套细则和制度。
在政府绿色消费协议制度方面,邮政、医院、学校等领域要探索建立政府绿色消费协议制度。专家提出,建立政府绿色采购评估制度,将政府绿采情况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评估范围;加强政府绿色采购情况的信息公开,引入社会及第三方监督机制。(记者 郄建荣)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