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民族渊源 >> 毕节苗族历史渊源

毕节苗族历史渊源

毕节苗族历史渊源


毕节市苗族历史悠久,其族属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与“九黎”、“三苗”、“南蛮”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九黎部落是入主中原最早的一个部落联盟,其首领蚩尤发明兵器、制定刑法、创立宗教、建造城池等等,率先实现了农耕民族的定居生活。《龙鱼河图》载:“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兽身人语,食沙石造五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强大的九黎部落逐渐向黄河中下游平原扩张,与炎帝部落相遇并发生战争。蚩尤在作战中大获全胜,夺取了炎帝曾占有的黄河中下游的全部疆域。后来,黄河上游的黄帝部落向下游扩张,与九黎部落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空间争夺战。开战之初,蚩尤九战九捷,成功打败了黄帝部落,被史书誉为战神。黄帝失败后,即与炎帝联手,于涿鹿之战将九黎部落打败。

苗族民间传说,祖先杨鲁王英勇善战,在作战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果断地采取了世界军事史上第一个运用得十分成功的计策“悬羊击鼓”实施战略转移,保存了有生力量。杨鲁即蚩尤,是苗族对祖先的尊称。蚩尤被杀,其遗民纷纷渡过黄河,转移到洞庭湖和鄱阳湖之间建立强大的三苗国,又称有苗。《说文解字》注解:“苗,生于田者,从草从田。”说明苗族在三苗时代,农业生产主要是水稻,生活十分美好。由于三苗“复九黎之志”,不听命于尧舜禹,遂被其多次征讨,最后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而三危的部分,曾在今天的甘肃与四川之间的地带建立了髦国,并协助周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而变南蛮的苗族先民,在长江流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楚国的主体民族,史称南蛮或荆蛮。毕节苗族来得最早的部分,当属于南蛮这一支。据苗族民间传说,皇帝把苗族赶到深山老林喂老虎,苗王佑总和刘联带领苗族来到黑洋大箐,佑总杀死一百只老虎并与秦昭王立下互不侵犯的盟约,这与“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的记载高度一致。楚国大将庄嶠远征巴郡和黔中郡以西的地区,顺着长江而上,最后打到滇池建立滇国,其队伍中相当多的军人应该是苗族。著名苗学专家李廷贵认为西部苗族是先锋部队,毕节苗族作为西部苗族的大本营,极可能是庄嶠将军的部属,其服饰至今保留着护身盔甲的样式。根据《撵虎夺亲》关于苗王留连(即刘联)的说法,苗族到达黑洋大箐(毕节)后,开辟了大量的良田沃土,后来汉族和土目移入,不断与之争夺土地,苗族因官吏腐败无能而败诉,不得已转入高山密林生产生活。这说明,苗族至少是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就到达了毕节,比汉族和彝族来得更早些。后来,髦国的苗族也陆续迁入,逐渐形成了毕节苗族的多支系多方言格局。

三国时期,诸葛亮远征,对苗族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将军南征和清康熙三年(1664年)吴三桂剿水西的军事行动,以及同治六年(1867年)黔西北苗族起义失败,对毕节苗族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部分苗族迁走他乡,也有部分苗族随军或者自由迁入毕节。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朝之间,在中国的大地上风云变幻,置身其中的毕节苗族不可避免地成为创造历史的一分子。由于苗族文字的缺失,以及各种客观条件的局限,毕节苗族的活动轨迹极难在史料中得到全面而真实的记载。但从威宁中水、赫章可乐的出土文物中,出现了一些与苗族文化关系密切的文物。纳雍县董地乡苗王坟的发现,也揭示了苗族定居毕节的时间极早,至今西部苗族乃至东南亚国家的苗族都把董地视为发祥地,老人去世后都把亡灵指回董地与祖先团圆。

e1.png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