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3 13:30:48作者:郭艳娜来源: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已阅读次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创新”作为首个提出的发展理念,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词。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到今天,更需要植入创新的理念,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新时期。 首先,从内容层面来说,社会发展到今天,不管你愿不愿意想不想,实际上,文化总是外显或不外显的发生变化。就如这些传统文化,在没有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之前,它们就以自己的方式生存并不断改变。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确保它们是否幸存,在它们被识别保护的基础上,用当代的审美和眼光对一些适合改造的旧的传统进行创新。当然,我们要对产品发展方向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遵循哥登卫舍“有限变异”原则,即“在这限度内,一个器物的主要性质是维持不变的,而它的细节则尽可变异。”尊重非遗文化的核心内涵,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是主张放任非遗保护中的变化,更不是鼓励想怎么变就怎么变,使非遗文化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获得新的生命力。 其次,从技术层面来说,一方面,通过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高新技术和高新材料相结合,创造出更具艺术色彩和实用功能的产品这类产品的受众群体比较广泛,面向的是广大消费者。现在,创意文化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对于大家来说,除了非遗产品的文化和艺术性外,人们也需要产品具有“实用功能”和“生活功能”。新产品需要通过传统的工艺加上现代的设计,以及新技术材料的辅助,既能能够符合现实生活的需求,又能够很真实的代表地域文化特色,使非遗文化在当下的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另一方面,实施“互联网+”,借助网络、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不断提升网络建设,拓展营销渠道,满足用户需求。目前,非遗主要采用口耳相传、家庭或师徒等方式进行传承,由于传承者的情感、情绪、文化修养、身体状况、所处环境等的不同,非遗传承的效果也就不同。采取的技术手段也多是文字记录、图片影片收集等,也会对非遗生命力产生影响。因此,新的技术手段有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再次,从政策层面来说,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以来,引起了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普遍关注。我国国务院、文化部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39号)等文件,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指导和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出台针对传统资源保护和开发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在保护手段创新方面,除利用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之外,还应颁布相关法律和法规,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加以保护。建立全方位的保护体系,一是对传统资源进行普查,建立完整的资料数据库。二是各级地方政府设立文化机构,专门负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知识产权+特别权利+反不正当竞争”的综合保护模式将是未来的必然选择,其中“特别权利”机制有可能成为大多数国家共同接受的核心保护模式。 最后,从人才层面来说,非遗文化资源要发展,需要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更重要的是培养文化创意人才,不断提供新的理念和创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不同的价值和内涵,创造更为长久和强盛的生命力。 不管怎样,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离不开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