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公益 >> 志愿 >> 志愿者故事 >> 北京房山六百“当代愚公”凿山寻路40年

北京房山六百“当代愚公”凿山寻路40年

距离市区90多公里,房山区霞云岭乡三流水村就藏在大山腹内,被群山抱死。从1976年三流水人向大山打下第一根钢钎,到2016年完成最后一次隧道施工,一条1080米长的人工隧道让三流水人看到了山外,也让山外的人们认识了这个世外桃源。而这一变化整整经历了40年。
  ▲我们要凿开挡在村前的这座山!老村支书刘振先回忆起1976年深秋三流水人第一次叩山问路,那回荡山间的呐喊犹然在耳。
  很多老人一生没走出过大山
  现任三流水村主任杨忠田今年54岁,他初中毕业,在村里同龄人中算是高学历。杨忠田喜欢看书,他有一本《百花山志》,在霞云岭一章里,有三流水村的简单记载:村址海拔703米,周围是超过850米的石灰岩山地,村域面积14.2平方公里。清代成村。
  最初这里应该有水,传说曾有三条溪水,交汇到山谷盆地,所以我们村有了三流水这个名字。杨忠田说,但现在已经见不到溪水了。没有溪水可以凿井取水,但没有路就难办了。清代成村以来,村民出山只能翻越门前环绕的大山,腿脚灵便的年轻人都要走上至少三个小时,才能到达霞云岭乡上。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村里好多老人,一辈子没出过大山,更没见过山外公路上跑的小汽车。前任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先回忆,因为没有大路,出山基本靠走山间小路,运输就只能靠人来背了。那时公社供销社定期收猪,俺这里的猪都不敢养大,最大的150斤,不然就背不动了。赶上收猪的日子,就要用背篓往外背。猪是活物,装在背篓里不老实,既考验技术,又需要体力。起早上路,背到供销社,过了磅卖掉,再走回来就天黑了。有时候要三个人轮班背一头猪。
  刘振先说,那时最愁人的是山里产的红肖梨运不出去。曾经上过国宴啊,可这么好的山货全靠人用背篓往外背,抬都不行,山路两个人都没法走。背能背多少,也就能运出去十分之一,剩下的自己吃不完,眼瞅着烂在家里,实在可惜。
  ▲当年村民克服万难徒手开山,就是为了山货能运出去,不用搬迁在山里盖新房。
  为什么要开山而不是搬迁
  很多人问过老书记刘振先一个问题,被困在大山里,为什么要选择挖开大山,而不是搬迁到山外呢?刘振先这时会微微一笑,说出两个原因。
  一个是故土难离。习惯了,哪里也不如自家好。这个村子在历史上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里,大山可以满足最基本的生活必需,人们不想搬到山外。第二个原因就是没有钱搬迁。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填饱肚子,搬家盖新房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
  而杨忠田根据代代相传,加上自己看了许多书,为三流水村隐秘深山找到了这样一种解释:大约在1860年前后,一家姓刘的人也许是逃荒,也许是避战乱,来到这里落脚,繁衍生息就形成了这个村子。既然和当年桃花源里的人一样是为了避乱才来到这里,祖祖辈辈自然也就习惯了这份宁静的生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的变化,三流水的年轻人再不愿像老一辈那样终老在山间。上世纪70年代,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二十出头儿的刘振先和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开启了劈山开路的壮举。
  红旗渠精神、农业学大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人定胜天在这些标语的激励下,刘振先没有考虑太多徒手开山的困难,他想着只要凿穿挡在村前的这座山,去乡里就不用爬几个小时的山路了,山货也可以运出去了,不用搬迁就可以在山里盖新房了。
  第一声凿击至今回荡耳边
  刘振先还记得,1976年深秋的一个早晨,铁锤敲在钢钎上发出的脆响,回荡在群山,久久不绝。那是三流水人第一次叩山问路,也像是对外面世界发出的第一声呐喊。我们要凿开挡在村前的这座山!
  那个早晨,20个三流水最棒的小伙子来到山崖时,他们才感到,鼓荡了一个秋天的凿山计划一旦变成现实,像是在梦中。而且这个梦比现实还严酷。刘振先说,他们最先选择开凿的地方位于半山腰,因为根据目测,那里开通之后正好能够连接山外的108公路。
  铁锤、钢钎、小推车这些工具都要先从山下背上来,没钱买炸药,就自己造,拿锯末、柴油、硫磺、化肥硝铵配出来,劲儿虽然小点,但比人力好使。刘振先说,后来村里的壮劳力全都放下地里的活儿,来隧道工地参与劳动了。一天能挣10个工分,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大半年之后,三流水人凿山开路的事情惊动了山外的人。附近煤矿的工程师来了。不过人家来了之后第一句话就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凿错地方了,你们选的地方一直挖下去就到山顶了,根本不可能打通山体。刘振先说,经过煤矿技术人员重新校准之后,才选定了今天隧道所在的位置开始施工,而此前的功夫算是白费了。
  不过令人鼓舞的是,1979年,霞云岭公社派出了工程队,也是其他村的社员,从大山的另一面开工,与三流水村民相向掘进。市里的有关单位也先后拨款资助。刘振先说,感觉从这时开始,开山修路工作才真正步入正轨,先后到三流水参与劳动的社员一度超过600人。那时如果有航拍技术,从上往下一照,那就是600个愚公在一起挖山,何其壮观啊!
  ▲如今现任村支书刘建华自豪地站在隧道口欢迎大家探访世外桃源。
  风终于穿山而过吹了出去
  刘振先说,有了公社里的支持,三流水人不再孤独,进度也快了,一个冬天就打了200多米。可越打越深,危险也就跟着来了,塌方时有发生,但没有发生一次人员伤亡事故。
  可是炸药在洞内爆炸后散烟是个大问题,没有通风设备,又只有一个进口,散烟要很长时间。刘振先说,为了赶工期,大家哪里等得下去,很多时候烟还没有散尽,人就钻进去劳动了,结果有不少人都被熏到了,可缓过来之后就接着还去干。刘振先现在想来也会觉得有些诧异,那个年代的人还真是无所畏惧呢!
  刘振先说,当时专家给设计的隧道应该是4米高4米宽,可越打越难,就越打越小,后来只能过一个人。1980年6月的一天,三流水村民自东向西,在大山肚子里已经钻出400多米。快中午时,我听到对面有风钻的声音,就说,别用炸药了。刘振先说,大家就用镐头和钎子干,对面的声音越来越清楚,叮叮当当的锤子声就像在耳边,大家都紧张起来:快要通了!
  不记得是谁砸了最后一镐了,哗啦,一个口子就开了,山风呼啦一声就钻了出去,通了!大山终于被凿通了!憋了千年的山风不管不顾地从大山腰间呼啸着冲过,急切地去看外面的世界。虽然刚开始隧道只有容一人通过的洞口,但社员们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要过到山那边去看一看。
  地里干活的,家里做饭的,坡上玩耍的,男女老少,都奔跑着向这个洞口拥来整整4年,横亘在三流水村前这座近千米的高峰,硬是被村民从腰间掏出了一线通路。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