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扬州段沿线遗产点瘦西湖。资料照片
2017年2月1日,《大运河扬州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办法》正式实施,让“后申遗时代”的大运河扬州段的保护和利用有了法律保障。2014年,大运河成功申遗,扬州作为牵头城市,沿线共有6段河道、10个遗产点列入目录。如何让运河活态文化成为城市财富,已成为扬州保护利用运河文化遗产的重头戏。
遗产保护让古运河“活”起来
“城市的建设、更新和改造,要服从于古城保护;古城保护,要服从于遗产保护。这两个服从,给大运河扬州段遗产保护亮出了尚方宝剑。”扬州市文物局局长、大运河遗产管理办公室主任华德荣告诉记者,扬州市出台了《大运河扬州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办法》,明确遗产河道、遗产点的使用人是遗产保护的直接责任人,任何人不得破坏大运河扬州段世界文化遗产本体的工程建设。
“遗产本体保护、周边环境整治是运河保护的第一要务。”华德荣介绍,申遗前后,扬州先后申报并实施了邵伯明清运河故道、高邮明清运河故道等十多个遗产保护工程项目。在景观整治的同时,扬州还成立运河扬州段监测预警中心,完善并提升了大运河监测预警通用平台,利用GIS和遥感系统,让大运河遗产的监测更加直观。
站在邵伯故道前,眼见厚重的闸门缓慢开启,满载各类货物的船舶依次通过闸口,不禁让人感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之美。华德荣说,目前扬州段运河依旧承担着南北运输的重任,每年运输量都在一亿吨以上,相当于3条京沪高速的运输量。
“守护运河,就是守护我们的家园”
为了将文化打造成百姓致富的金钥匙,扬州市挖掘大运河遗产点的旅游价值,形成了一系列水岸互动的特色产品。已开通的扬州城区至江都邵伯再至高邮的运河旅游线,将星罗棋布的古城区遗产和河道周边区镇的遗产点串联起来,俨然成了一个开放式的运河博物馆。浑然天成的瘦西湖阐释了扬州城内水系与大运河的紧密关联,而汪鲁门、盐宗庙等盐业历史遗迹展现了盐业经济给扬州带来的繁华。千年驿站盂城驿则展示出历史上扬州作为运河交通枢纽城市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扬州为此做出种种努力: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让世界运河城市的市长和专家齐聚扬州;牵头成立了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促进世界运河城市的发展与繁荣;举办学术研讨会和纪念日活动,不断更新大运河遗产网站。
“守护运河,就是守护我们的家园。”扬州市大运河保护志愿者总队副秘书长丁东民告诉记者,在扬州,从小学生到耄耋老人,都将守护大运河看成是应尽之责。守护运河,不仅仅是守护运河的生态环境,也在于传播运河的文化力量。“运河涵养了扬州人的精神家园,我们对母亲河的浓厚情感也会代代相传。”(郑晋鸣 徐航)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