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非遗动态 >> 加强毛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加强毛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贵州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苗族、侗族、布依族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其他很多民族因为受关注少,正面临传统文化、手艺‘后继无人’的困境,比如毛南族就很典型。”这两天,正在参加2016全省两会的省政协委员石宇波成为媒体争相追逐的焦点,只因他的一份关于《加强毛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提案。

这并非石宇波首次为毛南族奔走。虽然不是毛南族人,但多年来他一直对毛南族很挂心,毛南族的民族文化也被石宇波视作珍宝。

“贵州的毛南族,历史上称为佯僙人,于1990年7月27日正式确定为毛南族。他们是贵州的世居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具有‘母系氏族’特征。而且全国唯一的毛南族乡就在贵州省平塘县东部的卡蒲乡。”多年的研究让石宇波早就对毛南族了如指掌。在他眼里,具有“母系氏族”特征的毛南族,民俗风情极具魅力,民族文化丰富多彩。

2012年8月,卡蒲毛南族乡被列入贵州省30个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乡镇之一。但是,“有不少传统技艺后继无人,许多民俗万象濒临消失。”通过调研,石宇波委员了解到:“毛南族打猴鼓舞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如今只有几个成年人会跳;从明代有记载开始,毛南族妇女擅长种棉、纺纱织布,他们还在布上制作成美观大方的花鸟鱼虫、龙凤虎狮,加工成衣裙、头巾、床单、帐沿等。如今,会这一工艺的妇女非常少。”除了手艺,石宇波还为传统节日等习俗的濒临消失担忧。“毛南族过小年(冬月最后一天)、桥节、女儿节(6月6)、四月八、九月重阳(塞蛇洞)等节日的氛围已远不如前。毛南族节日的保护和传承势在必行。”

石宇波建议,打造“全国第一毛南族乡”的文化名牌,利用毛南族独特的文化节日、生活习俗提升地域文化的影响力,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在市场化和社会化中提升和传承毛南族文化。

(责编:tibet)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