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非遗动态 >> 浙派古琴-徐元白

浙派古琴-徐元白

挖掘记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动

[人类的历史记忆]浙派古琴-徐元白

和乐堂世界古琴音乐文献馆

新时社特约记者趙志丹文献报道:徐元白近现代(一八九三至一九五七)浙江台州市椒江区人。善诗文、书、画,工山水及兰。尤精古琴,能谱曲,北京音乐学院多为之录音。卒年六十五。《姜丹书稿》 父徐月秋为琵琶名手,亦善古琴。他与弟文镜自幼受其熏陶,均爱好文学、艺术、音乐。16岁时,他在私塾读完《四书》、《五经》,于1913年经李济深先生介绍赴广州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北伐战争,一度宦游江、浙、豫、蜀各地,服官于政法部门,非其志,乃以本身爱好从事民族音乐。

作品风格

        1912年,他在苏州天平山拜杭州“照胆台”方丈——清末浙派大琴家大休上人为师,勤学苦练,尽得浙派技艺,并有所创新。后走访“诸城派”鼻祖王宾鲁、“山林派”李子昭、“九嶷派”创始人杨宗稷、“广陵派”琴家张益昌,又与查阜西、吴韬等琴家结识或师或友关系,并与北京“岳云”、扬州“广陵”、苏州“今虞”、南通“梅庵”等琴社团体频频往来,以艺为师,博采众长,因而以蕴酿出丰硕的琴艺“天机”,创造出独特的风格,弘扬琴心。

代表作品

        抗战前,他应上海百代公司的邀请灌制《潇湘水云》、《渔樵问答》、《高山流水》、《普庵咒》、《平沙落雁》等唱片,发行国内外。1956年全国民乐比赛中,他的演奏获得优秀奖。

        为弘扬古琴艺术,他在南京组织“青溪琴社”,在开封创建“中州琴社”,在重庆组建“天风琴社”,制琴、教琴、研究古琴,曾自制五十张,流传各地。民国35年返杭,重整西湖雷峰塔下“半角山房”,与马一浮、张宗祥、徐映璞等组织“西湖月会”,研讨书画、琴棋、金石。在演奏技巧上,他继承浙派“微、妙、圆、通”潇洒奔放的特色,自成一种古朴典雅、深沉内含、流畅而雄健、善于抑扬顿挫的独特风格,被称为“现代浙派琴家的代表”。他所演奏的大小琴曲甚多,最精者有《高山》、《墨子悲丝》、《潇湘》、《秋江》等 。并作《西泠话雨》等琴曲,已被中央音乐学院研究所录制。部分琴曲由许健先生整理成五线谱,发表在《古琴曲集》第一集中。他还精通诗词与书画,书学二王,参董其昌笔意,以己法运之,颇具面貌;画工山水,尤擅画兰,均大笔开张,墨气淋漓,清新秀逸。

        他曾将其父所传琵琶曲《泣颜回》编为琴曲,刊于《今虞琴刊》,并著有《天风琴谱》一卷。他一生为推广和发展古琴艺术及培养古琴人才作出了贡献。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