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非遗动态 >> 家乡年味儿浓

家乡年味儿浓

1月31日,由自治区文化厅主办、内蒙古展览馆和各盟市文化局承办的 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货展暨传统文化月月传 活动落下帷幕。活动历时10天,吸引观众11万余人,现金交易1500余万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在劳动、生产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表达,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

作为草原文化的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延续民族文化根脉、传承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保护好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乔玉光说: 非遗要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

这次展览是我区非遗生产性项目发展利用、走进现代生活的一次尝试,并且创新性地将活动主题和年俗文化相结合。 我们从全区所有非遗项目中,精选出与传统年俗有关的服饰、食品、纸艺、手工4大类近200个生产性保护项目,组织传承人把非遗产品搬到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货展暨传统文化月月传活动的舞台上,用原汁原味的展示展销,活态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内蒙古展览馆馆长王世英说。

记忆中的年味儿回来了

展会现场活动异彩纷呈。这边身着传统服饰的传承人情景再现吹糖人等非遗传承项目,那边现场演示朝鲜族泡菜制作工艺,还有不少观众现场品尝蒙古族奶豆腐等产品,不时地发出赞叹声。如果有兴致,观众还可以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自体验非遗产品制作,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

在展会现场,观众们在一个个展区前仔细询问价格,了解非遗产品的制作工艺,有时候还会停下来,听听非遗故事。正当人们陶醉在非遗年货的精彩传奇中时,非遗音乐歌舞类节目开始了,观众立即被吸引了过去。

长调《凉爽的山岗》、好来宝《罕山赞》、群舞《萨吾尔登》、呼麦《四座山》 非遗音乐歌舞用独特的魅力打动着群众的心,赢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还是家乡的年味儿浓,不仅可以购买非遗文化商品,还能同时观赏民族文艺节目,在节前就享受了一场文化盛宴,这心里甭提多畅快了! 一位中年女士兴奋地说。

观众收获满满,参展的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创意企业也收获颇丰。大家认为,很多非遗项目和产品完全可以走进现代生活,特别是传统手工艺,只要加入现代思想,融入时尚元素,就会抓住人们的眼球,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国家级非遗项目包头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刘静兰就是成功范例,她创作的民间传统剪纸,经过市场运作,先后被制成邮票、贺年卡、纪念钞、瓷器,率先走入市场,成功步入了现代人的生活。

烫画工艺传承人毕锡林下岗后生活窘困,老伴没工作,一个孩子在上大学。于是,他捡起了烫画手艺。老毕的烫画手艺给他带来的收入倒比他上班时的工资高出许多,现在,一家三口的小日子过得滋润幸福。

生产性保护推动非遗有效传承

本次展会还专门设立创意展区。一批活跃在我区的文化创意企业进驻非遗年货展。赞部落、印象蒙古等20多家文创企业如草原上飞驰的骏马,夹裹着草原生命的绿色,为展会带来一股强劲的民族创意产业风。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厅厅长佟国清说: 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货展暨传统文化月月传活动,是全区首次非遗生产性项目的集中展示,目的是促进非遗生产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不断培育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知名品牌乃至国家品牌。

据悉,10年来,我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整体性、生产性、抢救性保护,取得了丰硕成果。开展 双百工程 ,对极度濒危的项目进行了有效的抢救与保护。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使我区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为有效的传承。目前,我区已经有200多个生产性保护项目进入了现代生活,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2000名学生参加活动

展览馆1000多平方米的中厅,红灯高挂,印刻着记忆和乡愁的年俗画装裱四壁,牵动心弦的背景音乐萦绕耳畔。

在 传统文化月月传 活动现场,一群中小学生紧紧地簇拥在传承人身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追逐着传承人,学习蒙古鹿棋、剪纸、达斡尔族的哈尼卡、太极书法等非遗项目的制作技艺。展览馆广场的冰场上,一群小朋友们跟着传承人学习游戏冰上阿日嘎。据悉,这项活动在展会期间每天传承2 3个项目,一共进行了20场,近2000名学生参加了活动。

30岁的包头剪纸项目传承人王兆刚,手中小小银剪飞舞,只一会儿工夫,一张大红纸便蕴含了风物万千,引来观众驻足。一位6岁的男孩看得入迷,跃跃欲试。王兆刚叫过孩子,手把手地教他叠纸、下剪,不一会儿,一只红艳艳的蝴蝶便跃然纸上。小男孩在***鼓励下,向王兆刚深鞠一躬,行了拜师礼。王兆刚现场收徒一时成为展会上的佳话。

展览期间还举办了 我是小小传承人演讲比赛 等活动,孩子们在动手的同时开动脑筋,讲述自己对非遗的认识和理解,他们专注的神情,发于心田的讲演,关于民族、关于文化动情的陈述,让人们仿佛看到一粒粒非遗传承的种子在发芽、扎根、开枝散叶。

据了解,我区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了 千校万户 计划,在全区上百所大中小学校开展非遗传承教学,使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让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非遗保护意识,让非遗保护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研讨交流碰撞出智慧火花

1月23日,作为展览活动之一, 草原非遗+现代创意 研讨会召开。在研讨会现场,非遗专家学者、文化领域企业家、资深传承人各抒己见,从理论、实践、民族传统、创意设计等角度,阐述了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意义和方法路径,有的提倡返璞归真,有的倡导融合创新

180余名观众和传承人被精彩的发言所吸引,纷纷议论着, 近年来,我一直关注着我区非遗事业的发展,收集了不少相关资料。但是,还是头一次现场听专家的讲座,受益匪浅。 我觉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非常重要,只有使非遗项目走向市场,在市场上火起来,这个项目才能 活 下去。 非遗保护是传承人的义务,但是我们更希望自治区能够举办更多的类似活动,帮助我们提高非遗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对非遗的宣传非常重要,只有所有人都关注非遗、保护非遗,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非遗传承人之间也进行着技艺交流。他们在技艺展演和销售产品之余,展位和展位之间,展区和展区之间都 走动 起来,交流着非遗传承保护的经验。呼和浩特的蒙镶掐丝技艺传承人李忠强看了包头市九原区剪纸艺人刘春梅的6米长卷《走西口》后,建议她创作 一带一路 相关主题作品。而剪纸艺人们看了蒙镶掐丝技艺,感佩不已,希望能够学习传统的蒙古族掐丝镶嵌技艺,以丰富自己的剪纸创作。集宁的皮艺手工艺人则用自己制作的皮具,换回了包头剪纸传承人的剪纸《金猴闹春》、彩屏《十二生肖图》,给自己和家人备了生肖年礼。

打开非遗保护新思路

非遗年货展在互动与交流中进行着。观众大开了眼界,非遗传承人则打开了非遗保护的新思路。

乌海市的毕锡林来参展时,他的妻子担心他的作品和 年文化 不对路。不料,在这次展会上,他的产品大受追捧,而且卖上了好价钱。展销的10天时间里,老毕提前三四天就卖光所有画作,兜里还装了六七张订单。他说: 把非遗产品放到展会上展出,效果非常明显,举办有规模的展览,是推动非遗保护的好办法。

来自鄂尔多斯市的皮雕工艺制作人格西格图娅,曾师从日本手工艺人3年,回到内蒙古后,开了一家皮雕店。她的店生意最好的时候,能安排30多人就业。她觉得鄂尔多斯皮雕工艺源远流长,风格独特,如果和自己所学的技艺结合起来,工艺特点会更加突出。她提议把这次展览的模式复制到国外去,让民族手工艺品走上国际市场的舞台。她的想法得到在场的几位手工艺人的共鸣和赞许,大家有了共识,成功的展览是宣传非遗的有效方式之一,应该树立走出去的大思维。

内蒙古展览馆馆长王世英表示: 要努力发展好展览馆综合展览的优势,为传承人提供一个展示展演展销平台,让文化遗产留得住、活起来、传下去,更好地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草原文化的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延续民族文化根脉、传承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保护好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乔玉光说: 非遗要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 张正旭

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传承人数量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8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2名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42项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64名

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24项

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02名

旗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95项

旗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154名

苏木乡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9项

苏木乡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8名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包荭摄)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