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非遗动态 >> 家乡年味儿浓

第三届“天山南北贺新春”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习俗展掠影

新疆日报讯(记者李菡报道)“哇,你看这个泥塑的孙悟空捏的真是活灵活现啊。”“我做的这个泥塑作品叫作《斗战圣佛》,表现的是中年以后的孙悟空。你看,他的头上没有紧箍,而且样子也更加威猛了。”2月1日是农历小年,乌鲁木齐市文化馆1楼展厅内人头攒动,由自治区文化厅主办的第三届“天山南北贺新春”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习俗展在这里举办。

新疆油泥塑艺术家建乐的作品《斗战圣佛》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这叫作油泥塑,始于宋代。小朋友喜欢吗?我可以教你怎么捏……”对每个到展位前来观看的群众,建乐都会耐心地讲解。“2016年是猴年,所以我创作了这个作品。我也希望通过我的油泥塑作品,让更多的人去关注油泥塑这项传统文化。”建乐说。

除了油泥塑,在展厅内还有“锡伯族婚俗”“剪纸”“面塑”“布偶”“汉族刺绣”等16种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项目在现场进行展示。

手指捏出的快乐

上午11时,开展不久,在新疆面塑艺术家那鼎浩的展位前,已经围坐了十几位小朋友与他一起学面塑。“春节是有捏面塑习俗的。”那鼎浩边教小朋友捏面塑的技巧边说:“面塑也叫面花,有几个类别,比如我们常见的用面粉制作的花馍、寿桃等是在春节期间吃的。而面塑一般是作为小礼品赠送亲友,或者当作家里的小摆设,或者是祭祀用品等。”

在那鼎浩的学员里有一位维吾尔族大学生尼亚孜·玉素甫。尼亚孜来自喀什地区岳普湖县,现在是新疆财经大学的学生。“跟那老师学面塑已有2年了。”尼亚孜说,因为自己是在农村长大,所以小时候经常在河边捏泥巴。2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被朋友带到了那鼎浩的工作室,一下就被面塑艺术所吸引。“特别是看到那老师做的一些表现新疆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特别打动我。”尼亚孜说:“这些作品也点燃了我心中的梦想,我要把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融入其中,让中国面塑艺术发扬光大。”尼亚孜告诉记者,他也想成为一名面塑艺术家。“虽然我们维吾尔族不过春节,但是我想通过参与这次活动,表达我对其他各族同胞的祝福。”

那鼎浩捏面人已有30多年了,为少年儿童开设面塑艺术的课程培训也已有6年了。“每年的春节,我都会参加诸如此类的展示活动。我觉得这是传承与保护我们优秀传统文化很好的平台。而且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带孩子来学习面塑,这真是可喜的现象。”最让那鼎浩高兴的是,他的学生里开始有少数民族。“这对这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帮助很大。”

文化交融的平台

乌鲁木齐市民刘德萍带着7岁的女儿,站在新疆剪纸艺术家徐乃政的剪纸作品前流连忘返。“你看,新疆各民族载歌载舞的人物,剪得多么惟妙惟肖啊。”刘德萍回忆:“记得我们小时候过年时,还会与父母一起剪窗花。现在,由于工作忙碌,很久都没有剪过了,我们的孩子就更不知道这一传统习俗了。这个活动不仅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氛围,也能让我们更多了解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乌鲁木齐市民文小龙细细品味着每个展位上传统手工艺品。“我是锡伯族,春节也是我们这个民族重大的节日。除了与汉族一样,在节日期间走亲访友外,在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我们要吃‘撒司更’。就是用干豆角、白菜、土豆、胡萝卜、五花肉做成的炖菜。大年三十早晨,家族所有人就聚在老人家里,贴春联,准备饭菜。14时至15时祭祖,之后就开始吃团圆饭了,之后我们喝酒、唱歌,跳舞,很热闹。在这个展厅内我感受到的是浓浓的年味与新疆各民族的和谐与文化融合。”

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与往届不同,本届“天山南北贺新春”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习俗展没有开展仪式。上午11时,在乌鲁木齐市文化馆前厅,以新疆曲子剧的表演拉开了本次活动的序幕。“我们也是想通过这样简单直接的形式来表达举办这项活动的意义。”乌鲁木齐市文化馆馆长胡玉梅说。“‘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习俗展’系列活动已经举办了三届,围绕着春节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不少百姓

参与。我们举办这个活动,不仅是要增加年味、文化味,更要让百姓们通过亲身参与,了解传统文化,并唤起人们对它的关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就是要靠人人参与。”

第三届“天山南北贺新春”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习俗展活动以“新梦想·新传承”为主题,从小年开始一直持续到诺鲁孜节,全疆各地将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民俗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各族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倡导传统文化回归现代生活,让新年更有年味,同时激发、调动民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