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三部门最新披露出一组关于留守儿童的数据:全国共排查出902万农村留守儿童,其中89%的留守儿童都是由(外)祖父母照顾的。相较于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6102.6万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数量有了很大程度的下降。民政部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户籍制度改革、随迁子女就地入学、返乡创业等政策。
谈起留守儿童,我们脑海中会出现很多媒体报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自己的汗水获取家庭收入,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甚至是深山之中,与父母相隔千里。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却变成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而这个群体往往经历着生活带来的巨大考验,因此也容易产生相应的社会问题。
那么,留守儿童仅仅是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吗?世界其他国家,是否也存在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呢?如果你在一些英文搜索引擎中打入留守儿童这个词语的英文名称(left behind children),不少网页都会自动显示出中国(China)这样的字样。甚至根据维基百科等一些网页对于留守儿童这个词的定义,留守儿童指的正是中国城乡出现的一种现象。而在国外主流媒体报道中,留守儿童也似乎是一个中国专有名词。
难道留守儿童现象仅仅只是中国特色?其他国家真的就没有类似的儿童问题吗?如果也有,他们面临着怎样的困惑和挑战?如果确实没有,这些国家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东南亚地区也有留守儿童
父母远在异国孩子幸福感缺失
实际上,中国并不是世界上唯一具有留守儿童现象的国家。在东南亚地区同样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只是由于中国幅员辽阔,留守儿童人数也因而较多,从而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更为明显,媒体和学者一般会偏向于以中国的留守儿童现象来作为典型研究。
根据婚姻家庭杂志(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的一份调查,在东南亚地区有着成千上万的留守儿童。但不同于中国的是,东南亚地区的留守儿童往往面临跨国的距离,而中国的留守儿童往往只是城乡的问题。这是因为当今全球化的贸易发展,资本与劳动力开始全球化地流动。发达国家拥有富足的资金条件,但是却缺乏大量的普通劳动力,这创造了相当的需求缺口,于是成千上万的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父母出国寻觅薪酬更高的工作来挣取更可观的收入。尤其是孩子的母亲们,她们很容易在缺乏普通劳动力的发达国家找到类似照看小孩和家政一类的工作。这就导致孩子和家长也长时间分居两地,本应该是掌上明珠的孩子却缺乏父母的陪伴。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越南等国家,这种现象都很常见。我们经常谈到菲佣,东南亚劳动力等词语,但我们却很少想到这些词语背后,那些被安放在亚洲家乡的孩子们,其实也是常年见不到父母的留守儿童群体。这种现象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劳动力流动而产生,且随着全球化的加深而日益严重。
很多机构对此做了相关的调查,甚至还建立了相关的社会学模型,发现这些孩子的成长条件同样十分严峻。因为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支持,孩子们往往在生理和心理上面临双重的困境。尽管很多父母做的都是短期性的兼职,但由于地理上遥远的距离和经济上高昂的费用,父母与孩子的见面次数依旧非常稀少。很多孩子在没有父母(尤其是母亲)陪伴的条件下长大。有些孩子和中国的留守儿童一样,被祖父祖母带大;更有些孩子,成长过程中只是被寄放在亲戚家里,这对孩子成长都产生了巨大的不利影响。在中国留守儿童现象中反映出的缺乏关爱、弱势易欺、成长条件欠佳等问题在东南亚同样非常严重,而且由于父母和孩子之间超越国界的地理阻隔,这种距离感带来的挑战更加强烈。
以菲律宾为例,一份2004年12月的调查粗略估计,菲律宾籍移民的劳动力数量至少为360万(菲律宾海外移民的总数大约为810万人)。而这些人中的相当一部分,是独自来到海外,与家人保持着联系却异国相隔。而且随着经济与资本的交流日益方便,这种趋势一直在延续和发展着。政府甚至还针对外出务工,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性措施。在金融与政策的双重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把孩子留在国内而自己出国工作。而且这种影响还会顺势延伸到下一代,从而慢慢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在此类社会影响下,这种跨国留守儿童的现象也就愈加严重。事实上,很多时候这带来的甚至不只是一种经济上的问题,有部分调查显示,这些父母去异国打工的孩子,有时相比其他孩子,在经济上条件是更好的。但是,他们却仍然普遍出现了幸福感欠缺的状况。科学研究显示,双亲(尤其是母亲)在孩子幼年期离开孩子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非常大的伤害。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爱有着无比宝贵的价值。
而缓解这种异国相隔、骨肉分离的思念,主要的途径,目前还是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互动。调查显示,百分之六十左右的父母会和孩子打视频电话来增进彼此的联系。正因此,那些父母在异国打工的群体中,往往更多孩子拥有手机。但这终究不是替代父母陪伴的长久之道。在遥远的异国,期待着父母的电话,但也更期待着父母身影的孩子们,依旧过着虽不贫穷、却也并不快乐的生活。
比留守更严重的问题
无家可归的街头流浪儿
实际上,留守儿童成为一种比较中国特色的现象,也正说明中国处在发展和复兴的过程中,是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而在一些经济、社会条件相对更为恶劣的地域,虽然留守儿童没有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却出现了更加严重的问题,即街头流浪儿(street children)。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对街头流浪儿给出的定义是:小于十八岁并且往往在街上(尤其是垃圾场和荒地等地带)游荡和生活的孩子们。这种现象,往往集中出现于南亚、非洲、东欧等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如果说留守儿童的父母是因为居住地环境不够令人满意而外出寻找更多的工作机会,那么街头流浪儿的父母往往就是对贫困恶劣的家乡感到绝望,只顾自己逃离困境的一群人。
街头流浪儿其实是比留守儿童更加弱势更加值得同情的一个群体,是比留守儿童更为严重的一个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虽然暂时性地和孩子分开了,但往往还是尽到了抚养义务,而街头流浪的孩子们某种程度上其实是被父母不负责任地抛弃了。
美国没有留守儿童
户籍宽松便于举家搬迁
留守儿童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地域限制性的户籍制度。在父母亲到大型城市打工的时候,家人的户籍等一系列手续难以办理,从而使得孩子如果随父母住,诸多权利难以得到保障。同时,巨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以及城市高昂的消费水平也使得中国的许多父母虽然舍不得孩子,在外出打工时还是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乡。
而在美国,这两个因素都是不存在的,因此也当然不会有留守儿童。实际上,美国人出了名地爱搬家。他们倾向于认为这是热爱生活的一部分。为了追寻梦想中的生活,搬家换环境也是很正常的。事实上,很多在纽约等大型城市呆久了的中老年人,都会再到西海岸去享受清新的空气和美好的阳光。相比稳定,美国人倾向把生活质量放在第一位。只要条件允许,他们就可能会随意搬家,四处搬家,任性搬家。这正是得益于美国宽松的户籍制度。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美国甚至没有所谓的户籍制度,每一个美国公民都有自主选择居住地的权利。美国公民每迁徙到一个新的地方,就自动成为了那里的居民,自动地拥有了该地的管理地方政府的权利选举权和其他政治参与权利,自动地享受当地的社会福利待遇。不需要申请或批准,不需要办理什么户籍手续。甚至当地的工作人员还会主动上门帮你登记或是帮你办理一些事务,让你更方便地适应全新的环境。尤其是有选举活动的时候,还会有专门人士来给你发宣传资料并且教你如何参与选举。
在政府没有户籍管理的情况下,美国不会乱套吗?美国政府怎样做到高效地获取人口资料呢?其实各级政府往往是从DMV(机动车辆处)那里获得公民信息的。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公民都有驾驶执照,美国关于驾驶执照的规定是,驾驶人员每到一个地方超过15天,就必须到DMV登记,否则会被视为持无效证件驾驶。所以一旦美国家庭搬家,往往就会到DMV登记变更住所的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当地政府也借助DMV的帮助,由此得到了本地居民的流入流出情况。而更有趣的是,在美国身份证只是驾驶证的替补。往往是没有驾驶证或是无法驾驶的老年人才会去特意办理这一类的身份证件。总而言之,美国的人口信息是由政府主动调查获得的,所以不会出现国内一些户籍制度带来的尴尬。而中国也正在积极吸取外国的经验,对户口制度作出了很多基于国情之上的调整。
不仅如此,美国还具有相对完善的福利和保障体系。这使得居民在迁居到一个新城市的时候,即使因为两地经济发展的差异而不太适应,也不会具有难以承受的负担。尤其是孩子,在举家迁入之后完全可以享受和本地孩子相同的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福利。这使得美国家庭一般都是整体搬家,并且在迁移时即使地域遥远,也不会有心理负担。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自然不会产生留守儿童这样的问题。
欧洲人重视家庭团聚
天伦之乐胜过挣钱谋生
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其实也是需要一定的经济、社会甚至地理条件的,而欧洲其实根本不具备这种现象产生的土壤。
首先是地域问题。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辽阔的疆域和较大的经济差距。这两点欧洲均不具备。首先,欧洲经济相对发达,由于大多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比较好,发展也相对均衡,往往城市和农村不会出现那么大的经济差异。而像东南亚出现的那种跨国留守儿童更是不会产生,因为这正是世界上普通劳动力最缺乏的地带之一。所以欧洲很难出现父母进城/出国务工这种情况。并且,欧洲国家往往地域相对较小。相比中国从北到南960万平方公里的巨大国土,欧洲国家的各城市之间,往往不会具有太遥远的地理间隔。所以孩子就算住在故乡,和父母重逢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除此之外,欧洲人很重视家庭团聚和幸福,相比于挣钱养家,他们更重视享受天伦之乐,倾向于把这当做个人权利的一部分。所以在公司调动人力资源时,一般员工都会理所当然地选择携配偶和孩子一起奔赴新的工作岗位。事实上,这也可以被看作是欧洲人道主义精神的一部分。他们认为房子可以换,配偶必要时可以换,但是家庭应该是一个人重要的一部分,绝不可能仅仅因为工作调动或外出谋生就骨肉分离,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往往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在欧洲人的思维里,留守这种行为对孩子过于不人道,所以非常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