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非遗动态 >> 苏州“江南船拳”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江南船拳”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江南船拳”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南船拳是中国武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而苏州则是江南船拳的发源地。2016年1月14日,由苏州市体育文化研究会申报的苏州“江南船拳”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填补了苏州体育文化项目省级非遗的空白。

江南船拳源于吴越争霸

苏州“江南船拳”源于吴越争霸,兴于唐宋,明清时达顶峰,在中华武林中独树一帜。由于船拳有强身御敌、教化爱国的功能,深受吴地人民喜爱。

那么,什么是船拳?顾名思义,船拳就是在船上打拳。苏州船拳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在唐代已有一定的市场。如苏州北桥的觉林寺庙会表演,船拳已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江南船拳的真正发展并对社会发生影响力,应该是从宋代开始的,特别是南宋时期。其背景是随着杭州南宋都城的建立,使苏杭一带的水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就现有江南船拳的内容而言,既有古代水军活动留下的痕迹,也有古代船民生活习俗的影像,但更有北方武术拳种对江南船拳的渗透表现。确实,北方武术文化的渗透,无疑大大丰富了江南船拳的内容和形式。研究表明,现有江南船拳中的诸如五虎拳、罗汉拳等,都是江南船拳对外来拳种的改造。这说明在北宋灭亡,南宋迁移的过程中,以北方少林寺拳种为代表的外来拳种文化成为江南船拳丰富发展的重要营养来源。

到了明代,在反击倭寇的过程中,江南船拳已经成为苏州人民抗倭斗争的主要手段之一。例如为抵抗倭寇,北桥开口船头拳十分强盛,有17个自然村300多人会打开口船头拳。有些拳师舞钢鞭,一个人可抵抗几十个倭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明代以后的江南船拳不仅是一种反侵略的斗争武器,是普通百姓自卫防身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已经成为苏州百姓生活中的一种休闲文化。《苏州府志》中对江南船拳活动的具体描述为:古代每逢立夏、端午、中秋节等,苏州的吴江、吴县、太仓、常熟等地的船拳好手,均要不约而同地登船献技。特别是农历八月十八日,在苏州城外的石湖,船拳活动尤为兴盛。

江南船拳的核心文化圈在苏州

研究表明,有关江南船拳的传播,是以苏州为原点且向外辐射的三个叠加的江南船拳文化圈。

首先是江南船拳的核心文化圈。它是以苏州太湖为中心,主要包括了滨湖的苏州、无锡、湖州三个地区。其中苏州,又是这个核心文化圈中的原点。在这个原点中,大约以苏州吴中区的越溪、相城区的北桥和常熟市的沙家浜为三个主要的支撑点。一是越溪船拳。越溪船拳的传承群体主要分布于苏州石湖周边的越溪境内。越溪主要流传闭口船拳,并强调船拳活动时要有音乐伴奏,主要为江南丝竹调。二是北桥船拳。北桥主要流传开口船拳,也称“开口船头拳”。就是拳师在船头上打拳时,要边打边唱拳歌;舞弄刀枪剑戟时,也要边舞边唱。三是沙家浜船拳。沙家浜船拳的传承群体主要分布于苏州阳澄湖地区。沙家浜船拳流传的有闭口船拳,也有开口船拳,特别强调船拳活动中的医药卫生,即船拳传承过程中,还非常强调掌握伤病急救知识,成为沙家浜船拳的重要特色。

江南船拳的第二个文化圈主要包括浙江嘉兴、江苏常州和上海市。而第三个也是最外围的文化圈大致包括江苏的镇江、浙江的杭州、温州等地区。

船拳是武术更是一种休闲文化

有关苏州船拳的内容,可能最早确实只是作为一种防身自卫,适于水战的武艺应运而生的,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它更多地是开始表现为一种健身休闲文化,并成为太湖民间民俗文化中一项重要的休闲娱乐项目。

从苏州船拳的基本构成来看,就运动形式而言,有器械船拳和徒手船拳的区分;就表现形式而言,应有闭口船拳和开口船拳之分。根据历史记载,明清时期的苏州船拳活动形式已经较为规范并有一定程式。一年中要举行数次表演或比赛,并通常和其他民俗文化活动一起进行。

苏州的拳船,一般常用双橹快船装饰而成,披红戴绿。船舱两侧的威武架上,刀枪剑戟一应俱全。每艘快船前,排着数名青年引吭高歌。有的拳船,还在舱内置有弦乐手,边行进边以悦耳的江南丝竹调,为拳师们的拳术表演增添色彩,也是为船拳表演比赛活动助兴。每年石湖船拳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进行徒手的拳术,爬桅杆和翻跟斗杂技;一种是持器械的杂耍,器械主要有钢叉、竹篙、船桨等。

苏州船拳从几近消亡到万人传习

要在仅有方寸之地的船头上展示拳脚功夫,确非易事,与在陆地上练习武术相比,它对练习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也正因为此,它的生命力也远比其他拳种为弱,所以导致它在中华武林中虽独树一帜,却影响不大。

新中国成立以后,船拳活动未再开展。直到1985年江苏省体委武术挖整组为再现古老船拳风采,多方查询,特邀船拳传人高泉根、陈松年在吴县阳澄湖表演船拳,予以录像记载,江南船拳才重现于世。

作为吴文化一部分的江南船拳,既是中国武林中独一无二的拳术流派,更是吴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市体育局组织“江南船拳”抢救挖掘组联手苏大体院罗时铭教授专家团队对这一古老拳种文化进行了挖掘与整理,并历时5年,在吴中区越溪实验小学、常熟市沙家浜镇和相城区北桥街道建设“江南船拳”传承基地。目前,全市万余名传习爱好者和多家中小学在进行传承推广。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