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市场;跨国化工企业对华投资谨慎而乐观
新常态下的外国企业对华投资这两年多次被提及,具体到跨国化工企业,最为人关注的是它的去产能和跨行业影响问题。中国的化工业自2010年位居前列,2012和2013年的时候整个外资在中国投资曾经非常热烈,从2015年开始, 新常态及产能过剩给中国的制造业带来了挑战,化工行业的发展势头也有所减弱,那么2016年之后跨国化工企业将如何做出战略调整及应对以保持行业的健康发展呢?
除了经济大环境以外,产业政策、税收制度、创新机制、行业企业并购以及成本变化都会影响到跨国化工企业的投资决策。在2016年9月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上海主办的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上,来自液化空气、卡博特、科思创、凯米拉和瓦克的5家跨国企业的中国区负责人齐聚一堂,讨论了新常态下的跨国化工企业的对华投资问题。
是否投资一个国家,与这个国家的市场规模、决策设计和未来发展紧密相连。瓦克大中华区总裁林博表示:据统计,中国使用和消费的化学品占世界总量的30%,对于跨国企业来说这是极具吸引力的。另一方面,本土政策尤其是税收政策也是跨国企业投资需要考量的因素之一。目前中国的税收政策与产能设置及项目审批关联紧密,需要谨慎处理以应对产能过剩。
在目前中国经济放缓的情况下,跨国企业不仅需要看中国市场,也需要看怎么能够通过对中国进行投资做其他的市场,比如现在VAT(增值税)高达3%到5%,不返还的话就导致出口不利,税收的改革以及扶持政策无论是对中国的总体改革增长而言或者是对出口而言对跨国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政策。
这两年化工业的收购并购势头强劲,国际国内都有不少大手笔大动作。收购和并购是间接投资的方式,同时也是去产能和业界整合的方法。凯米拉亚太区总裁陈桂武举例说明了跨国化工企业通过并购进入中国以及持续投资的愿望。陈桂武解释道:从全球的角度来看这个新常态6.5%GDP增长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讲还是相当大的数字,中国是第二大全球经济体,这个6.5%也是相当可观的,我们开玩笑地讲,中国每年GDP的增长几乎是等于瑞典国家的GDP,这个增长数字对我们或者对其他跨国公司来讲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我们的继续投资不单单体现在硬件生产方面,人才方面的投资也同样重要,而且这些投资不仅仅用来服务我们中国地区,还有整个亚太区,这是我们在投资方面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层面。
跨国公司在收购上面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前几年大家比较看重市场份额和市场地位,这两年更关注国家方向和政策的改变,比如在环保和法规方面的决策。
新常态下推崇创新,创新有其实用性,但也有不可预知性,故而创新的回报有难以控制性。卡博特公司资深副总裁、亚太地区总裁朱戟用简单平实的话描述了创新,化工业的创新本身不光是说建几幢漂亮的实验中心、招几个博士或者是发表几篇文章这么简单,创新是一个非常长期的投资。
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PPP合作是液化空气提到的创新合作模式之一,其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瑞龙提到:我们寻求更多方法来提高当地的效率和生产力,包括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展开合作,但与当地企业在某些区域的合作仍然是我们寻求的方向,同时当地人才国际性和多样性的培养,也是我们创新的趋势之一。
成本是每个企业关注的焦点,过去几年化工业的成本持续上升,成本上升本身并不是一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成本上升远远超过生产力上升的话,对企业的竞争力肯定是有影响的。中国这几年成本上涨飞快,从绝对值上甚至超过了美国和一些新兴经济体。这会不会成为投资的阻碍呢?来自科思创的施罗澜博士谈到目前的成本上升有三个方面,包括原材料成本、环保安全和薪资的上升。安全和环境非常重要,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监管和环境上面更高的成本问题,且要保持平衡。环境安全方面,我们要支持中国合资公司和国有企业,让他们变得更有效率,让公用事业变得更具竞争力。至于薪酬上升的成本问题,是可以通过更专业化的产出或提高效益来抵消的。
新常态下,中国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市场;跨国企业对华投资在谨慎中前行。成本上升对投资是挑战,但它不是影响投资决策的最主要因素;并购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的一种方式,虽然在整合上双方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它可以为中国企业进入欧盟或美国市场打开一扇门。总体而言,跨国企业需要关注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平衡创新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同时,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可持续发展标准、人才培养计划和全球运营经验,在推动中国化工业的健康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许多跨国化工企业老总仍把中国视为其业务增长的引擎。我们将采取措施,以适应新常态,包括像加大创新力度、成本控制和整合的方法。我们热衷于支持中国化工行业的健康发展。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副主席,卡博特公司资深副总裁亚太地区总裁朱戟先生总结道。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