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公益 >> 生态 >> 环境保护 >> 土壤修复:一场考验企业良心的公益工程

土壤修复:一场考验企业良心的公益工程

伴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一些化工、冶金等传统污染企业的搬迁或关闭,使工业污染场地问题凸显出来。一片片未经修复的污染场地仿佛一颗颗定时的化学炸弹,一旦大面积爆炸,必将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与稳定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因此,土壤修复势在必行。

规模巨大的产业蛋糕

早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国家就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并把土壤修复作为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不久前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提出了具体要求。据相关专家测算,十三五期间,我国土壤修复潜在市场会超过《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的1.7万亿元和《水污染防治计划》的4.6万亿元,达到超10万亿元的规模。显而易见,土壤修复将带来一个巨大的市场。

面对一个新的可以掘金的大市场,众多资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万亿元级规模市场发展初期的新兴行业,中国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贴着这些标签步入了联合国首个国际土壤年。

在许多人谈论这个超10万亿元规模的巨大蛋糕该怎么分的时候,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冷静的、审慎的态度,甚至要感到担忧:目前许多人只看到土壤修复市场这块肥肉,却忽略了伴随的风险和责任。

据了解,当前,我国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所使用的技术,基本上由国外引进。但土壤污染有其特殊性,由于土壤污染存在巨大的空间差异,导致我国的土壤修复不能直接照搬国外的工程技术。而目前,我国土壤修复技术仍停留在实验室水平,缺乏经济有效的土壤修复产业化成熟经验,土壤修复面临修复人才和技术短缺的问题,即便投入大量资金,也会因为技术不对症而导致污染场地修复达不到预期效果。报载,我国某省投资二十多亿元修复污染土壤,结果没有取得相应的效果,问题的症结在于,当前的修复技术并不能够满足土壤修复工程和产业发展的要求。

乱象丛生的土壤修复市场

现阶段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尚属发展初期的新兴行业,法律法规标准及环境管理框架体系缺位,导致土壤修复尚在起步却已生乱象。

无序抢占市场。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但在当前土壤修复市场,有的没有金刚钻,也揽瓷器活。大量没有资质、缺乏经验与责任感的修复公司进入市场。为了在土壤修复市场掘金,在既没专业人才和技术,也没有设备和资金的情况下,凭关系承揽土壤修复工程,甚至先揽到工程再成立修复公司,工程拿到手后转手交给别人去干。市场早已证明,凡是层层转包的工程,往往都没有好的质量。

恶性低价竞标。当前土壤修复项目招标中存在着恶意压价、低价中标的现象,有的已低于正常的市场成本。据报道,山东某项目地方政府的评估价为48万元,其中成本价40万元,利润8万元。而有的企业报价只有20多万元,最后中标价竟然只有15万元。这样的土壤修复结果可想而知。

急于求成。所谓慢工出细活,土壤修复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有些场地的修复时间需长达数年。但是目前整个修复行业的节奏偏快,有些地方为了及早开发利用污染场地,希望土壤修复工程能立竿见影,往往只给短短数月的修复时间。

变身土方工程。由于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急于开发工业企业退出的污染场地,而直接变成了土壤修复承包商,把污染场地修复变成了普通的土方工程,将污染的土壤一换了之,把受污染的土壤挖出来运到另一个地方进行填埋,其实是一种污染转移。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总体来看,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确实存在诸多亟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如果任由其存在下去,必将严重制约土壤修复市场的健康发展。

土壤修复应规范和引导

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相比,土壤污染修复更具有重投资、重技术的行业属性和隐蔽性、复杂性、长期性、累积性、不均匀性和难可逆性等特点。因此,要使这一新兴的、潜在规模巨大的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加强规范和引导,把土壤修复作为一种带有公益性质的良心工程来做。

在现实条件下,土壤修复不宜地毯式大面积铺开,短时间内做大土壤修复产业不现实,应有选择地开展污染土壤治理和修复工作。对污染土壤要建立数字化档案,统一管理,对不同污染程度的土地采用不同利用和修复方式;就城市污染场地修复来说,也应分轻重缓急有序安排,优先修复对公众身体健康和工作生活形成现实影响的、具备较大商业价值的、有明确责任主体的工业污染场地。

土壤修复涉及房产公司、修复公司、检测公司、各供应商等方方面面,不是哪个公司单独可以完成的;涉及土壤学、农学、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知识,也不是哪一类专家能单独完成的;涉及环保、国土、住建、农业、林业等众多政府部门,更不是哪一个部门所能监管好的。环保部门应切忌大包大揽,力避孤军奋战、唱独角戏,要着力构建多部门参与、分工协作、职责明确的修复监督与管理体系。

要构建富有成效的土壤修复监管机制,应加大相关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要创新工程监理与环境监理并行的双监理机制,注重环境风险管控,阻止污染物再次迁移转换。要构建并严格执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终身责任制,出台并落实有关责任追究办法。要构建土壤修复企业环境信用体系,放宽市场准入,严格市场退出,实行多部门联动激励惩戒,将社会责任感不强、技术服务能力弱、运营管理水平低、综合信用差的从业单位名单向社会公开,有的要永远逐出土壤修复市场。

要本着一次修复永久负责的精神开展污染土壤修复,组织事后评估,严防事毕祸在。由专家团队检测认定修复是否符合标准,明确专家对自己作出的结论负责,避免专家验收环节放水,确保污染土壤修复不煮夹生饭、不走过场,确保凡是通过专家验收的修复场地都是放心地。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