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最近,这样一个帖子传播甚广,再一次触发了一些年轻父母焦虑的神经。是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很多家庭的座右铭,看看周围一脸焦灼的年轻父母,再看看热火朝天的早教、培训市场,你就知道起跑线焦虑多么令人神伤。
焦虑一定是坏事吗?未必。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起跑线焦虑之心,起码说明重视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老百姓重视教育,于家于国都是好事。反倒是那些认为自家孩子树大自直,不闻不问乃至骄纵溺爱的,更让人担忧。
其实,起跑线焦虑古已有之。否则,孟母为何三迁?为何子不学,断机杼?为的正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拿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来说,翻译成古文,不就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就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就是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不管是古代受追捧的少年天才,还是当代令人羡慕的哈佛女孩,重视起跑线,绝非新鲜事。
古人尚且望子成龙,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一个孩子寄托着全家的希望,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再正常不过。因此,现在要探讨的,不是起跑线焦虑要不要,而是如何控制焦虑,变压力为动力;不是揠苗助长,花儿未开硬掰开,而是如何尊重孩子成长规律,因势利导;不是让大人的虚荣变成孩子的负担,而是如何分清进取心与攀比心;不是在焦虑中丧失清醒,而是如何避免市场裹挟、商家忽悠。
在化焦虑为力量的过程中,家长要清晰地认识到,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人,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人。当你为孩子的考试患得患失、坐立不安时,怎能期待孩子处变不惊,每临大事有静气?当你为一分得失喋喋不休、忧心忡忡时,怎能期待孩子放松心情,重整旗鼓?当你重视分数胜过学习过程时,怎能期待孩子把精力集中在平时学习上,而不是为了一场考试紧张到怯场?
在起跑线焦虑中,有一种现象发人深省。家长们焦虑择校,焦虑分数,焦虑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焦虑别人家孩子比自家强,却很少有人焦虑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陪伴。有的认为有钱就能买到教育,于是,置孩子于不顾,拼命工作,努力挣钱,把孩子的学习交给学区房、名校,把孩子的成绩交给老师、培训班,把孩子的欢乐交给玩具、同学,把孩子的陪伴交给老人、保姆,把孩子的营养交给食堂、小饭桌
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一位教育学家研究发现,促使孩子在学习能力倾向测试上得高分的,智商、社会条件、经济地位都不及一个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父母的陪伴,不但能让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打下高智商、高情商的基础,更能因融洽的亲子关系让你的教育入脑入心。现实也给了我们足够的教训,在学校里,问题少年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有一个不够温暖的家庭。至于留守儿童引发的问题,无一不和缺少父母陪伴有关。
与其焦虑起跑线,不如少加点班,少看会儿手机,多陪陪孩子。相信你能给的,辅导班给不了,老师给不了,老人和保姆也给不了。切莫等到孩子与自己不亲、教育孩子油盐不进时再悔之莫及。毕竟,起跑线焦虑的靶子在终点,有父母的爱和温暖陪伴的孩子,才能跑得更快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