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公益 >> 民生 >> 公众健康 >> 北京市超半数成年男性超重肥胖

突破手术禁区 再造医学传奇

11年前,新疆军区某部训练场,风和日丽,训练按计划科学实施。上尉军官张朝阳在完成最后一个动作时意外发生了,头部触地。带队领导毫不迟疑,火速送张朝阳到医院检查,经查颈椎严重骨折,可能导致高位截瘫,事实真的发生了。三千多个日夜,张朝阳在亲人、战友、部队领导的关怀和呵护中与病魔抗争。2016年仲夏,在万家欢度端午佳节期间,张朝阳在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上海援疆专家长达6个多小时的手术后,迎来了渴望太久的惊喜。
一次训练意外,导致高位截瘫,与病魔顽强抗争,四处寻医无果。
让时间再次回放11年前新疆某部训练基地的场景,风轻云淡,阳光和煦,大漠戈壁经过甘霖的滋润,红柳舒展着枝条,芨芨草竞相生长,处处一片生机。新疆军区某部的野外集训按设定预案有条不紊地推进,练就过硬本领,随时听从祖国召唤。
落日的余晖为大漠戈壁铺上了一层金黄,子弟兵一日的集训接近了尾声。当张朝阳带领战友完成最后一个训练动作时,意外发生了。他在落地的瞬间身体失去了平衡,一头栽倒在地,接着他本能地就地一个翻滚,此时他的意识开始出现模糊。带队的领导和战友们见状后顿感情况不妙,遂护送张朝阳火速赶往医院。经全面检查,令战友和亲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发生了:颈椎严重骨折,可能导致高位截瘫,厄运就这样降临到血气方刚的张朝阳身上。
从此,张朝阳的亲人开始了漫长的求医路,部队三甲医院、疆内知名医院,张朝阳在亲人的带领下无数次往返。不管哪家医院,给张朝阳的答复都是,病情不容乐观,治愈的概率几乎为零,只能保守疗养,不宜手术。事故造成张朝阳高位瘫痪,只能以机械通气维持呼吸,但他的神智清楚。张朝阳明白,他从此再无缘流过无数汗水的训练场了,无缘和亲密的战友并肩战斗了,家里的一切重担落在了妻子的肩上。无数个不眠之夜,他诅咒命运的不济,他的情绪几乎降到了冰点。
面对多舛的命运,他凭借军人顽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意志树起了与病魔抗争的信心,这一马拉松式的抗争一晃就是11年。
三千多个日夜,生命在一批又一批战友和亲人的接力守候中延续。
对于一个久病在床的患者来说,时间在他的心中似乎过得很漫长。而对张朝阳来讲,他与病魔的抗争俨然成了一场接力赛跑。他无法自主呼吸,在医生的指导下,他每日的呼吸借助人工机械通气,简而言之,这种维持呼吸的方法就是一个橡胶球体状物体连接一根软管直通心脏,用人工手压的方法为患者提供呼吸。
孰知,这一方法看似简单,却是一个极其考验耐心的工作流程,按压时要随着心脏跳动的频率,而且24小时不间断按压,春夏秋冬一刻不能停止。为此,部队领导考虑到张朝阳家庭的实际情况,特意批准部队成立了一个四人一组的保健小组,为张朝阳24小时提供服务,这一机械连续重复的动作有时候一做就是四五个小时,其劳累程度可想而知。有些为其服务的战友甚至产生了条件反射,轮班结束卧床休息时两只手还在梦中不停地重复按压的动作。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战友走了一茬又一茬,可凝聚战友情的接力没有停止,老兵离开了军营,新兵走进了部队,老兵教会新战友按压的方法和技巧,爱心接力就这样坚持了11年。曾为张朝阳连续服务六年的军官张帅说:张股长(事发时的职务)发生意外时,我是一名新兵,我目睹了股长多年来和病魔抗争的毅力,见证了嫂子操持家庭的心酸,记录了股长家庭的岁月变迁。转眼,我从一名新兵成长为随时能战的军官。11年间,张股长家庭经历的点点滴滴时时感动着我,春秋更替的守候凝聚了战友情,股长是我心中坚强的大哥。
岁月荏苒,张朝阳在战友年复一年的守候中延续着生命。就在近年,他的病情多次出现了恶化迹象,部队领导担心了,战友心急了,家人着急了,他们开始再次奔走于各大医院之间,可得到的答复依然让他们心灰意冷。就在希望又一次泯灭的那一刻,上苍为张朝阳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的领导和上海援疆专家闻听消息后,当即表示愿为张朝阳的病情做一次风险尝试。
无数次缜密考虑,数次专家会诊,上海技术再造医学传奇。
曾有好心人劝张朝阳的妻子,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有上海的专家,他们的技术好,可以去咨询咨询,或许能赢得一线希望。这一提醒,使这位饱受煎熬的军嫂茅塞顿开,这一提醒,真的使张朝阳得到了命运之神的眷顾。
机遇不能失之交臂,张朝阳的妻子满怀信心走进了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或许是机缘巧合,就在当天,在ICU值班的上海资深专家张翔宇接待了她。了解完张军官的病情后,张翔宇顾不上休息,迅速将情况反映给上海医疗援疆总领队、地区第二人民医院院长吴韬。正在午休的吴韬院长没有了睡意,他被张朝阳与病魔抗争11年的经历打动了。再不能让最可爱的人经受折磨了,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对其进行救治。听说张朝阳病情的那个下午,吴韬院长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翌日,吴韬院长放下手中繁杂的事务,带领张翔宇博士等ICU部分医疗骨干奔赴张朝阳的家中看望这位曾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的铁血军人。吴韬院长和张翔宇博士对张朝阳的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后认为,其具备手术条件,可以大胆尝试。孰知,尝试是面临巨大风险的,如果失败,后果难以想象,但此时的吴韬成竹在胸,底气十足,因为在他的身后,有具备国内国际前沿技术的上海医疗团队。
和时间赛跑,抓住最后希望。吴韬院长针对张朝阳的病情多次召开病情分析会,委派张翔宇火速联系上海ICU领域的知名专家,开通沪喀白玉兰远程会诊,让上海专家分析张朝阳的CT影像。经过无数次远程会诊,最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副院长、骨科部主任谭军博士决定,可以手术。这一决定无疑肯定了当初吴韬院长和团队的判断,这一决定无疑给张朝阳一家带来了提升生活质量的希望。远在千里之外的谭军专家团队出发了。
专家团队来不及多看一眼古城仲夏的迷人风景,直奔ICU病房,再诊断、再论证、再会诊,进行反反复复无数次缜密考虑和会诊。术前,吴韬院长再次召开病情分析会,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细节作了详尽的预案和安排。6月9日,由谭军博士主刀的手术开始了。手术现场,万江生院长助理,张翔宇博士,ICU医疗团队,骨科主任、副主任等医院领导和精英医护人员悉数到场。6个多小时,3600余分钟,手术室外,家属一分一秒地等待,战友们手拉着手鼓劲,时间似乎凝固了。在漫长的等待中,张朝阳的手术结束了,主刀专家告诉家属,张朝阳的手术达到了预期目标,很成功。
第三天,张朝阳生命体征正常,病情稳定,遂转入骨科病房康复。
11年漫长煎熬,6小时一刀去疴。家属喜极而泣,战友热泪盈眶,专家如释重负。为了这份希望,张翔宇博士放弃了回家探视病危亲人的机会,骨科主任退掉了参加学术交流会的往返机票,台前幕后,一个庞大的医疗团队为这份希望奔忙。术后,张翔宇博士说:这次手术几乎是在刀尖上跳舞,风险太高,在国内国际极为罕见。但上海的专家艺高人胆大,医院的领导判断准确,决策科学,团队通力协作,才使我们为张朝阳攥住了最后一线希望。
张翔宇博士大胆预测,张朝阳的术后康复一定很顺利,过不了多久,他就可以在呼吸机的帮助下自主呼吸了,完全有可能提升生活质量。针对如此复杂的病情,上海援疆专家和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克服困难,倾其仁心,再次创造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医学奇迹。
病房外,仲夏的花儿竞相绽放,古城的瓜果香溢大街。
祝福张朝阳,愿这份迟来的希望能够改变他的命运!(潘彦云 胡彬彬)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