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8月8日报道,全国各省市农村留守儿童摸排的结果正在陆续公布,其中福建省10.5万余人,江苏省24.2万余人,湖北省73.9万余人,等等。更为具体的数据是下一级行政区的,安徽省安庆市留守儿童共有10.4万人,四川巴中留守儿童也超8万人,等等。
公布的数字相当惊人,恐怕很少有人知道竟有如此之多的留守儿童。不仅如此,在已公布的数据中,湖北省留守儿童中无人监护的有1.1万余人,福建有811名儿童处于无人监护状态。自这些数字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经常有关于留守儿童的悲剧出现于新闻媒体。问题是,如何减少留守儿童?
自源头来看,无非就是两条,一是让家长返回家乡,二是让家长带走儿童。
第一条路目前有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政策,发展县域经济等,但是,结果如何不得而知。不过,能够看到的困难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城市对农民工的需求依然巨大,很多人回不去;另一方面很多农民工其实已经回不到农村,生活习惯、工作经验、社会交往、劳动技能等,都是约束条件。
第二条路其实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农民工不随身带着孩子,有的是因为自身经济条件,觉得城市生活成本太高,但更多的是因为城市不能给农民工的孩子提供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方面的公共条件。因为所有的留守儿童都是学龄儿童,教育是最基本最根本的公共条件。众所周知,城里人的孩子上学难都是问题,城市管理者根本没想到给农民工的孩子创造更多便利条件,让每个农民工子弟都能有学上。相反,在很多城市,近年来农民工的孩子上学不是越来越方便,而是越来越困难了。对孩子父母要求的各项条件日渐提高,从住房到社保,从工作年限到社保年限,莫不如此。
这种管理思路的问题是有目共睹的,在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供给侧改革也应该加速,不能只从需求端入手,孩子上学的需求是刚性的,城市的高压条件无非是让本可以在城市里与农民工一起生活的孩子,不得不选择回老家上学,成为留守儿童。在我有限的生活经验中,根本不缺乏这样的案例:鉴于作为农民工的父母各项条件无法全部满足,孩子没有办法入学,不得不让孩子回到老家接受教育,家长留在城市继续打工。
有些人说城市里的教育资源连城市里的孩子都满足不了,如何满足农民工的孩子?其实,这恰恰反映出最需要教育供给侧改革,也反映出这么多年以来城市管理者的懒政。理论上讲,政府应该给每个孩子提供国家法定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条件,不管是城市里的孩子,还是农民以及农民工的孩子,如果不能提供,是城市管理者的失职,不能说是教育资源不够,因为教育资源是完全可以迅速增加的,甚至可以引进社会力量共同提供,就像公共基本设施中的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总之,城市不管想什么办法,都应该给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孩子提供基本教育条件,而不是主观或客观上把有些孩子撵回父母的老家,让他们成为留守儿童。这么数量巨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很大意义上是城市的耻辱,是城市的不接纳所造成的。
今年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了重要的指导原则与思路,包括各地要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为其监护照料未成年子女创造更好条件等,希望能够尽快地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