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公益 >> 民生 >> 关注教育 >> 艺术无界,行者有“疆”——12名大学生志愿者再赴阿合奇开展艺术支教

艺术无界,行者有“疆”——12名大学生志愿者再赴阿合奇开展艺术支教

当帕米尔高原还是满天星斗,乌苏里江已洒满阳光。祖国疆域东西经度相差近60,辽阔而壮美。我们丈量克州茫茫戈壁的广袤,眺望皑皑雪山的雄奇,在祖国边疆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留下了一段难忘的时光。致敬青春与梦想,责任和坚强。这是支教队员们写在日记中的一段话。
2016年暑期,由清华大学牵头,来自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扬州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6所高校的12名大学生志愿者,从北京、上海、南京、湖南、山东出发,齐聚祖国的西部边陲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他们精心准备了包括钢琴、声乐、书法、手风琴、吉他、口琴、国画、剪纸、手工、素描、卡通画、舞蹈、摄影等十三门课程,满足了当地对艺术课程师资的迫切需要,受到当地领导老师以及孩子家长的欢迎。
践行承诺,收获成长
我们会回到阿合奇,我们会回来看你们,一个月的支教时光,在往届支教队员内心种下了一份新疆情结。谢智宁、张若冰、魏霄是2015年艺术支教与文化交流支队的队员。今年,他们作为老队员又一次来到阿合奇,帮助新队员更快适应支教生活。离开新疆,离开阿合奇后,这里的一切就常常出现在我的脑海、我的梦中。心心念念了一整年,还是放下手头所有的事,再次踏上这片我热爱的土地。
我承诺了,我来了。来自清华大学的谢智宁说道,真正的新疆情结,从离开它的那一刻开始。回到内地后,我才真切感受到了林书记对我们说的这句话的涵义。这份情结,这块土地,这里的蓝天和托什干的河水,呼唤我再次来到这里。今年,谢智宁挑起支队队长的重担,带着牵挂与传承,承诺与奉献,与新队员们开启了新的征程。

亲近新疆,收获友情
我想去最西部看看,脚踏实地切身感受。这是支队中不少队员的心声。
来阿合奇前,队员们也曾有过对当地安全情况的担忧。但阿合奇带给了他们一个又一个惊喜悠远的蓝天、苍凉深邃的库姆孜琴声,温暖的土地映衬在猎鹰的羽翼之下。这里干净而恬谧,有田园牧歌式的情怀,也因祖国的对口援疆政策,逐渐告别闭塞和落后。
短短几天,12名来自全国各地,本素不相识的队员迅速成为了好友。来自南京艺术学院的陈楚斌说,我们拥有共同的志趣,很快变得无话不谈。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与其说是朋友,我们更像是家人。
互助友爱,收获感动
少年宫里的孩子来自不同的民族有维族、回族也有汉族。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亲密无间。如果有孩子没有带手工材料,其他孩子都很踊跃地借给他。大家一起玩耍,一起欢笑,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在这里,民族的融合与团结不是口号,也无需号召,而是每天都在切切实实发生着,践行着。
负责钢琴课的陈楚斌每天要上四节课,孩子们年龄、基础、领悟力都不同。每天上完课都觉得很累很疲惫。但是看到孩子们渐渐学会了自己喜欢的曲子,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
这里的孩子特别踏实。压腿、下腰、耗胯的时候虽然很疼,但他们仍然非常坚强,不掉一滴眼泪。负责舞蹈班教学的谢婷婷在交流中对阿合奇的孩子们赞誉有加,也被他们感动着。
说到感动,来自扬州大学的宋芝佳或许最有发言权。妈妈说来这里的老师都是善良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听老师的话,采访中一个孩子的稚嫩之语触动了她的心弦。
阿合奇的一切都是那样美好从蓝天白云,到远处的雪山,从托什干的河水,到她养育的阿合奇人的心这大概是来自天南海北的大学生们齐聚这个小县城的原因。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舒紫云说,当我看到阿合奇的蓝天和夜空下闪闪发亮的星星,当我看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笑脸和认真画画的样子,当我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一件一生都值得珍惜的事情,我觉得这是我的幸运。
十二名大学生在这个盛夏,在阿合奇,陪伴了孩子们的一段成长,用爱心播种,用艺术浇灌,只盼他日,幼苗们能亭亭如盖。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