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急救设施和人员应成公共场所标配)
社论
一个统计是,在中国130人中才有一人接受过现场急救培训,但德国有全民救护日,每个国民都要在这一天接受急救知识培训,而澳大利亚40%的人口有基础急救知识,25%的家庭有常备急救箱。
6月29日晚北京地铁6号线呼家楼站的站台上,年仅34岁的天涯论坛副主编金波突然晕倒,失去意识。身旁路人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但最终抢救无效去世。
金波的突然去世,引发了舆论对生命和健康的关注,但公共场所的急救乏力,却似乎少有顾及。
院外急救当然先要有医护人员。但世界各国都不可能在地铁、公交站专设医院和急救医生,所以院外急救主要依靠对公众的培训,以兼职的身份进行。在金波倒地后,并没有看到地铁站的工作人员或医护人员施以急救,而是两名素不相识的地铁乘客对其进行了心肺复苏,另有1名外国女子自称是急救医生,随后也参与到救治中。
一个统计是,在中国130人中才有一人接受过现场急救培训,但是,德国有全民救护日,每个国民都要在这一天接受急救知识培训,而澳大利亚40%的人口有基础急救知识,25%的家庭有常备急救箱。专业人员对此次乘客参与急救的评价是,人工呼吸较多,胸外按压较少,视频时长2分30秒,胸外按压仅有23秒,按压了55次。正确的做法是,应坚持以胸外按压为主的心肺复苏,按压位置在胸部正中、乳头连线中点,每分钟100-120次,深度5-6厘米,让胸廓充分回弹。
除了国民急救知识的缺失,我国的急救设备也捉襟见肘。美国心脏学会的一项报告指出,如在公共场所有除颤器,并且现场有受过短训的非专业医务人员使用的情况下,心跳骤停后复苏的成功率是不具备这些条件的两倍。但即便现场有懂得急救的公众,并决定除颤,但北京的地铁也没有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现在,我国国内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公共场所只有首都机场、上海地铁站部分车站,还有北京、上海、广州的部分奥运体育场馆。首都机场是2006年在二号航站楼内安装了11台AED急救设备,开创国内公共场所安装AED急救设备的先河。
有人认为,如果及早对金波进行体外除颤有可能挽救其生命,但是,这需要公众有识别金波是何症状,需要如何处理的专业知识,显然,这一点,现场公众并不具备。2015年8月16日,解放军301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张永刚在北京首都机场心脏骤停,配备在首都机场的AED虽然近在咫尺,却因为没有人会使用而让张永刚不幸离去。
在中国,如果有足够的国民得到急救培训,且公共场合的急救设施完备,也许金波及其类似的悲剧就不会发生,或者悲剧会大大减少。(完)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