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学艺术 >> 《易俗社》:戏比天大 化育人性

《易俗社》:戏比天大 化育人性

  《易俗社》剧照 资料图片

  6月9日以来,以惠民演出的方式正在陕西西安广电大剧院上演的大型秦腔现代戏——《易俗社》,一开演就风生水起,引来各方好评。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观看该剧后说,秦腔作为秦人一种把握世界的独特审美方式,有一种独特的审美优势。秦腔界乃至全国戏曲界应该有像《易俗社》这样为我们戏曲人树碑立传的作品,来写我们戏曲人的精神境界。“我们常讲‘戏比天大’,到底什么是戏比天大?戏曲的功能究竟是什么?一部《易俗社》给我们讲清楚了这些问题。”

  百年梨园 再现正大气象

  西安易俗社创立于1912年8月12日,被田汉誉为“世界三大古剧院”。创立以来,一直秉承“辅助教育,移风易俗,启迪民智”的办社宗旨,百年来创排了1000多部经典秦腔剧目,成为中华戏曲艺术一朵璀璨的奇葩,不但走出了一位又一位赫赫有名的秦腔大家,也被一代代秦腔戏迷们视为心中的“秦腔圣地”。鲁迅特别为剧社题写了“古调独弹”四个大字。

  为真实再现西安易俗社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由西安秦腔剧院倾力打造的《易俗社》,会聚了戏剧界许多重量级人物,如国家一级编剧刘桂成编写剧本,著名戏剧导演卢昂担纲总编导,主演聚集了易俗社一、二级骨干演员惠敏莉、陈超武、屈鹏、李卫平、韩丽霞、李洪刚等。

  该剧力图以全景式的手法形象展示易俗社从初创时期到西安解放30多年曲折坎坷的发展历程与整体风貌,多方位塑造一批易俗社人苦难坚守、舍身护社、尽忠国粹、逐梦梨园的情怀与魂魄。如红生关震易的“断腿护社”、名伶刘天俗的“病逝舞台”、社长高玉轩的“苦难坚挺”、教练陈甘亭的“鞠躬尽瘁”,以及追梦30年最终成为易俗社历史上首位正式女演员的林梦芸……易俗人在戏曲舞台上呈现《易俗社》,融入了大量珍贵史料与天然情感,6座亦真亦幻的易俗社舞台同时出现在观众眼前,雕梁画栋、古香古色、穿插挪移,令观众震撼并连连惊叹。同时,易俗社新一代中坚力量演绎着前辈们的真实故事,他们在百年时空中将秦腔艺术一代代艰辛地传承下来,感动了台下的每一位观众。

  来自西安曲江新区新开门村的吕文俊说:“平时就非常爱唱、爱看秦腔,今天免费看到名家排演易俗社自己的大戏,太难得了,太精彩了。”

  仲呈祥说,戏曲是化人养心的,是为民族提供精神能量的,无论多么艰辛、多么困难,戏曲始终都要展现民族精神的正能量,要追求真、善、美,要提倡爱国主义,《易俗社》把这些都包含进去了,很不错,应该让更多人来看这部戏,了解易俗社,了解为秦腔戏曲痴迷和陶醉的梨园英雄。

  倾情演绎 创秦腔演出多个第一

  《易俗社》用“虚实结合”的叙事体手法,生动再现了西安易俗社的真实历史和走过的艰辛历程。

  “要是没有很好的凝聚力,很难把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工程’高水准地呈现。”已在秦腔舞台上干了34年的易俗社舞美队队长黄荣庆将《易俗社》称为一部“工程”,在他眼中,《易俗社》可谓迄今秦腔舞台上,装置最复杂、运用技术手段最多的一部大戏。“仅从舞美、灯光、装置等角度,就开了先河,创造了多个第一。”黄荣庆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台中六座以易俗社小剧场为原型设计的“楼台”。这六座楼台不仅生动还原了易俗社的建筑特征,更作为舞台的一部分,通过电动装置操作,组成不同的舞台场景,这是秦腔舞台上第一次出现如此高科技、形式如此“前卫”的舞台设计。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一道15.5米宽、8米高的无缝纱幕。《易俗社》共设计了“实”与“虚”两条线索,“虚线”由演员在舞台呈现,“实线”则通过这道纱幕,以投影的方式,将百年变迁中的珍贵影像资料,在幕间换场时予以呈现。

  《易俗社》已被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曲江新区定为2016年的重点剧目。除了表演上力求完美,还在服装、造型、化妆每一个细节精益求精,这也成为《易俗社》一个鲜明特点。比如全剧第五幕开场就是一出“戏中戏”,要求主演惠敏莉在3分多钟内完成从现代装到全套秦腔行头的“变身”,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平日这套程序最少也需要15分钟。经过音乐、投影与演员反复磨合,最终达到目的。

  (记者 张哲浩 杨永林)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