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学艺术 >> “孔雀公主”杨丽萍:此心安处是吾乡

李安一席话 影人皆沉默

  近几日,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举办,让艺术风潮席卷了这座资本横流的东方大都市,电影这种集艺术品与商品于一身的属性,也引发了不少争论。6月13日,在一场主题为“票房即将超美国,成为老大还差几件事”的上影节高峰论坛上,前来赴会的徐峥、叶宁、于冬、孙忠怀、杰夫·罗宾诺夫等人先后“亮剑”,不过最后却是李安的一席话让全场陷入深思。

  “不要用掠夺市场的方法去思考,而是应该去想可以提供给世界什么。”李安所说,原属平常人家语,质朴淡泊,却跟论坛主题背道而驰。一边是“抢占市场”的力争上游,一边是“文火慢炖”的不急不躁。那么,到底是哪一边出了问题呢?

  其实,无论谁对谁错,简单地捧与杀并无大用,不同的行为在不同的心理动机下都有合理性可言,唯有从行业心理洞悉其运行的本质,才能理解众人熙来攘往的缘由何在。电影行业也是如此。细想一下,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为何会出现井喷,跨界导演为什么那么火,论坛主题为何会有浓浓的“超英赶美”的味道?

  在一系列红红火火躁动不安的背后,中国电影不只在经历艺术创作上的流变,更被卷入一掷千金的资本游戏。电影产业一旦迎来了自己的“窗口期”,便演变为一场金融衍生品的大狂欢。在当下时代,电影与其说是用来“拍”的,不如说是用来“炒”的,与其说是用来“看”的,不如说是用来“追”的。那么,如何抓住大众审美变幻不息的风向,一击命中,就成为所谓“电影人”最上心的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颜值、话题、IP、特效、彩蛋等速生速朽之物,成了电影界资本博弈最流行的“金融工具”,影迷的钱袋化为波动的股指,只关乎涨涨跌跌。然而,谁来为被遗忘的艺术买单呢?

  其实,就在这一论坛举行的同时,另一场名为“中国电影走出去:制作与交易的新时代”的高峰对话也在举办,所论之事同样是从金融角度看中国电影。如今,这样的电影研讨活动可谓多如牛毛,往来者多是商业人士,但正因如此,导演李安的一席话才显得弥足珍贵。归根结底,他是站在一个电影人而非生意人的角度去看待电影,故而能如胶片一样带着温热,而不是像华尔街的金牛般冰冷。

  李安提到,年轻人不要太急功近利;抢钱和跟风是中国电影的两个陷阱。此语倒也并不新鲜,甚至是老生常谈。只是,坚持发声的人愈加少,“识时务者”愈加多。有人忍不住讥嘲,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有了钱,当然可以“文火慢炖”,得了票房,当然不必急功近利。这样说的人,出发点仍然是市场,他们自然不会明白,坐拥巨资也可能拍得一手烂片,而纯粹的电影艺术归根结底在于用心而非烧钱。

  譬如日本的吉卜力工作室,就曾推出《龙猫》《千与千寻》《幽灵公主》等风靡全世界的动画电影,也让宫崎骏、高畑勋等导演名留影史,但多年的经营中却少有热炒大赚之时,甚至数度面临入不敷出。而由苹果公司的灵魂人物乔布斯一手创办的皮克斯,其长篇电影的制作周期平均达到五年或更长。“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精良的制作未必不可以回报丰厚,名利双收,只是许多人专注于“财”,一味求快,自然便忽略了“道”之所在。

  不可否认,踏实地拍一部电影,在内涵上精心打磨,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强制电影人大公无私地做赔本买卖,固然不现实,但为资本降温,适当地回归电影本位,却是可行的。资本过热的时刻,我们更需要让金融的归金融,艺术的归艺术,使得不同的从业者各安其位。而在政策和法律层面营造一个更宽容的艺术空间,则是相关部门所应努力的方向。

  此外,保障电影人的权益,也是保障艺术主体不被资本和权力绑架的重要途径。要避免电影的速生速朽,也须避免院线创收的短期“竞速模式”。一旦盗版得到遏制,电影观看的长效机制建立起来,业界的炒作雾霾自然就会散开。而在那之前,电影人不妨给自己降降温,清清火,看看在资本横生的光影之路上,偏离了多久的航向,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博林)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