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化遗产 >>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商业开发如何把握好度

推动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传承人走进高校深造

  新华社北京6月11日电(新华社记者周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进高校回炉深造——文化部自2015年4月起实施的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截至目前已有约3600人次参加培训。第11个文化遗产日之际,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非遗传承人走进高校之后”相关问题。

  “适应现代生活,是传承人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传统工艺为切入点,参训学员中既有代表性传承人,也有他们的子女、徒弟以及长期身处一线的普通从业者。

  来自陕西延川的刘洁琼是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高凤莲的女儿,长期跟随母亲从事剪纸创作。她表示:“传统的非遗项目如何适应现代生活,是传承人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吴灵姝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跟随父亲吴元新(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学习蓝印花布的印染和制作。她说:“研修并不是技艺的学习,而是观念、思维和知识结构的提升。我有时会感觉蓝印花布太过传统,穿不上身,走不出去。学习后,我根据老师教授的理念和思路不断创新,找到了一条让蓝印花布融入家居设计和日常使用的路子。”

  对此,苏绣国家级传承人张美芳十分认同:“在刺绣行业里,技艺是基本功,但是能否绣出好的作品,关键是创新思维、提升文化修养的问题。培训是一个通道和桥梁,能够激励学员不断学习、进取、提升。”

  “增强反省能力,才能避免各种盲视和短视行为”

  来自青海的国家级传承人何满记得,小时候父亲躲在地窖里做活,自己得爬到烟囱上放哨,听同学叫自己“小银匠”就会脸红……在传承人中,这样的故事很多。

  “子女不愿继承家业,老师傅招不到徒弟,是一个现实问题。无论是国家立法还是政府扶持,都不可能强迫年轻人一辈子坐在绣花凳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说。

  非遗传承人通过不同的机缘接触到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但对这些宝贝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却未必都有深刻的认识。如何能提高传承人文化判断力?清华大学特意在课程中增加了工艺美术史论模块,还带他们去故宫、国博观摩古代精品。看过“万寿盛典展”中的清代缂丝、刺绣精品,不少学员在心里埋下学习古人、赶超古人的念头。

  “政府和院校充其量只能起到引导和辅助作用,最终还得靠传承人自己,靠传承人之间形成共识、形成合力。”陈岸瑛说,当传统工艺在市场上越来越活跃时,非遗传承人群尤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反省能力,才能避免各种盲视和短视行为,以恰当方式对待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继承并且发扬光大。

  “现代设计的部分成果可以为我所用”

  作为“高雅装饰艺术”代表,广彩瓷在18世纪备受欧洲人推崇。然而传统广彩艺术风格并不符合当今中国人审美,不少国人认为“花俏、太俗”。

  手工艺类非遗是否可以介入现代设计思维?如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新的市场需要?2016年5月,研培计划“广彩瓷烧制技艺”班在广州美术学院开学。研究消费心理、研究顾客认知度的课程使学员们眼界大开。在设计策略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广彩拖鞋、广彩挂物架、广彩香道、广彩公共艺术的创意出现了,有学员的作品刚出炉就被人订走。

  广彩瓷年长的传承人也在思考变革:在保证特色的基础上“减花、脱俗”,以诗词入画、以岭南特色景观入画,把更富有人文内涵的元素融入广彩之中……

  “光谈保护,不给出路,这样的非遗路子太窄;关注应用,引导消费,现代设计的部分成果可以为我所用。”广州美院非遗培训负责人吴杨波说。

  “我们的文化之根在何处,如何在现代世界获得价值上的承认?”吴杨波说,研培计划开放型的学术探讨,使得学院的知识阶层有机会参与非遗目的创新与提升,共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出谋划策。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