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化资讯 >> 如果定位是“山丘”,就很难爬上“高峰”

“猴事”连连

梁毅

猴年未到,“猴事”颇多。起先是丙申年猴票遭热抢,据说票面38.4元的大版猴票价格已逼近1000元大关,也难怪被称为“窜天猴”;接着是央视春晚官微正式发布猴年春晚吉祥物“康康”,这款在水墨原稿基础上设计出的3D版形象一出炉便遭网友吐槽,随即出现若干“恶搞”、重绘作品。而无独有偶,台北市政府刚刚公布的2016台北灯节葫芦形“福禄猴”,亦“丑”得不相上下。本周六小龄童是否上央视猴年春晚的话题一出,更是引发坊间热议,在大多数国民心中,《西游记》虽有无数版本,但六小龄童版“美猴王”不光“颜值”高,还最“走心”。即将上映的3D奇幻喜剧《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陆续发布过国画版海报、角色海报之后,“雄心万丈”海报“西游古惑仔”霸气出征的形象也颇为抢眼。

运用“猴元素”来做文章的行业还有很多。许多商业机构,无论是国际品牌还是本土品牌,大有将“猴元素”用到极致的势头,像服装、手表、鞋包、化妆品等,就被各种“猴”霸占了不少。猴作为生肖形象,其影响范围之广,也不单单在国内。仲见世是日本东京著名的步行街,在这条步行街上,就悬挂着颇有喜感的金猴图案以迎接新年。连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都办起了“猴事:猴年特展”。

无论是猴票、“康康”“福禄猴”“美猴王”,还是“三打”中孙悟空形象的海报,都是以猴为原型的艺术创作。若稍加回溯艺术史,就会看到围绕着猴的艺术创作已构成一部“猴的形象变迁史”了。在中国文化中,猴已不是单纯的动物或者生肖形象了,而成为一种展示中国文化形象的特色符号。

图像作为一种可供传播、分享和交流的视觉语言,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的形式和样态越来越多,其间也会生成许多形形色色的新图像,而公众对这些图像的反馈也非常迅捷。最近,合肥轨道交通标志正式出台,该标志以合肥的“合”字为主题元素,设计立意落定于“轨道”+“合肥”+“人”三要素上,以后将会出现在电客车车体、车站内外导向标识、宣传画册等载体上。可此logo一经发布,便引发热议,不少人觉得此标志太丑,合肥多位设计师对评审结果表示抗议,认为“这个标志让合肥人在全世界抬不起头”,短短几天,讨论已从合肥扩大到全国,多数人对此标志持反对态度。

无论是从管理者还是设计者的角度来说,作为与大众接触最为紧密的公共图像,确实需要考虑受众的审美诉求和接受心理,而让公共图像的生产和评判在更公平的氛围中进行,不受或少受各种利益的驱动和操纵,则至关重要。正像有论者指出,谁设计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地铁标识是城市的公共视觉符号,和每一个市民都有关系,而作为市民,只想在生活中有好看的事物,所以希望有更加公平和开放的平台来选择设计。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