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学艺术 >> 由京剧流派说开去

美学的生命力在于实践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如何坚守文化立场,在当代文艺创作中如何体现中华美学精神?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新时代条件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研讨会近日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华美学精神的历史发展与内涵、中华文化传统与当代表达、当代文艺创作中如何体现中华美学精神、如何在全球化时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文化传承需要形神兼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早已植根在华人内心,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华人的思维和行为。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但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会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困惑,需要认真梳理中华美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丰富内涵,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表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为守正出新,吸收西方优秀文化叫融合创新。文艺要有传统文化的血脉,要有根、有魂。这个根和魂融入今天的文艺创作中,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立场,做到融合创新。传承不是照搬前人,也不是背几句古诗,而要结合实际实现新突破。例如,徐悲鸿的代表作《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就体现了融合创新,借鉴西方的油画技法发展了中国写意。

  以优秀传统文化来引领人格的提升和人性的化育,中华美学是一座亟待开采的富矿,它坚守以生命意识和诗情画意去观照自然、体悟人生,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和谐包容,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交融整合。“取得了西方艺术、中国传统的形,更要有中国自己的神。这是一个文化回归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这样才能在融通生活和恢复中华文化创造中获得中华美学的生命力。”学者彭云认为,中外历史和文化大多源于民间,整理于庙堂。随着国家实力的提高,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记忆也在复苏。中华美学精神应该成为艺术家的一种创作风格、成为当代艺术的一种面貌。

  重视民间文化资源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民俗专家向云驹表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美学价值。如今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大问题是不把文化遗产当作值得珍惜的东西,不重视传统的美学趣味、价值观。民间文化遗产中的美学资源长期处于美学关注和研究之外,这实际是一个重大领域,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文化传承中的人才匮乏问题引起书法家郑晓华关注。他表示,中国有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华美学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文学艺术独特的美学经验、理论创造和实践总结。书法艺术是中国本土艺术最典型的代表,如今国内的书法学科获得了长足发展,全国有多所大学设有书法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点,但书法在普及的过程中存在师资瓶颈。如果书法走进中小学课堂,还需要四五十万名书法教师。

  发掘多民族的文化内涵

  中国作协副主席廖奔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华文化日益受到国际瞩目。从历史上看,虽然东西方都注重真善美的表达,但中国更侧重善,西方更侧重真。其实西方向东看的时间很早,“丝绸之路”让西方了解中国,但主要停留在器物层面,从中国的丝绸瓷器到园林建筑都在欧洲风靡一时。后来作家歌德、托尔斯泰等人对老子、戏曲等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表明他们已透过中国文化的表层,触及到中国美学精神的实质。

  美学的生命力在于实践,美学是文艺实践的凝结和升华。学者石一宁认为,发掘中华美学的多民族内涵,实现中华美学的多民族融合,才能使中华美学的丰富性、多样性最大限度地得到呈现,成为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宝贵的审美智慧和思想文化资源。中国少数民族美学不是中华美学的点缀和附庸,而是中华美学有机而重要的构成部分。少数民族民歌和民间长诗极大地弥补了汉族民间诗歌和长诗量少的空缺,使中华文学的结构更为完整。如今,格萨尔王和玛纳斯已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江格尔的申遗也已经启动。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业内人士认为,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引进的国外美学思想缤纷多彩,文化工作者要积极吸收其中的有益成果,更要注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用中华美学精神来烛照文艺创作,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加深对中华美学内涵的体悟和认同,不断张扬中华美学精神,促使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的更多涌现。(记者 党云峰)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