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学艺术 >> 广场舞比赛是否“偏离初心”?

广场舞比赛是否“偏离初心”?

  四川省第二届百姓广场舞大赛表演现场。

  “这个作品虽然艺术性差了一点,但推广起来比较容易;那个作品编排太复杂,更像是专业舞台表演。”在日前刚刚结束的四川省第二届百姓广场舞大赛节目交流会上,大赛的评委们就广场舞比赛的定位问题展开了讨论。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广场舞比赛比比皆是,但大多数获奖作品更像专业的舞台艺术表演,复杂的编排和舞蹈动作,往往将普通民众拒之门外,很难推广普及。广场舞比赛是否偏离初心?广场舞该如何发展和定位?记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采访。

  致力自娱,重视推广

  “现在的广场舞大赛更像一座金字塔,越专业成绩越好,越高不可攀。”作为成都抚琴艺术团团长,王捷曾带队多次参加全国各级别的广场舞赛事。在她看来,广场舞为老年人的退休生活增添了乐趣,但一到比赛场合,他们的表演往往在更多具有“专业水准”的作品中被埋没。本次比赛中,他们带来的《欢天喜地》既是自己创作,也是艺术团成员平时在广场上跳得最多的。“我们艺术团由退休教师和企事业单位职工组成,虽然大家都不是专业舞者,但的确是用专业的精神来面对每场比赛的。”王捷说。

  广场舞打分的依据是什么?评委最有发言权。“本次比赛不少作品在编排上还呈现了AB两段,这样的舞蹈连专业舞蹈演员都要排练很久,我认为有些不妥。”在四川省第二届百姓广场舞大赛节目交流会上,本次大赛评委之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库专家张汝宜认为,广场舞其实就是为百姓提供一个接触舞蹈艺术的平台。参赛选手在把握舞蹈特色的同时,应该重视自娱性而非强调专业性,因为吸引更多百姓参与广场舞才是举办比赛的目的。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教授高宾也表示,这次比赛中的不少节目充满了创意和惊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瑕疵,比如有的作品虽然在呈现上很好,但从功能上划分并不属于广场舞,群众参与度和推广性都不够,导致最终的分数不高。他希望编导们先认识什么是广场舞,再认真研究广场舞的创新,在舞蹈编排方面做出特色。

  老少皆宜,调整改良

  在大多数人心里,广场舞可能只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而本次大赛一等奖作品、来自威远县文化馆的《梦幻羌寨》却打破了这一说法。据威远县文化馆副馆长许永凤介绍,威远县文化馆参赛队伍的平均年龄仅有25岁,最小的参赛选手才18岁,舞蹈编导张亚龄更是一个不满26岁的“90后”小伙子。

  作为编导,张亚龄如今已成了广场舞阿姨们眼中的“红人”。张亚龄的母亲表示,自己也是广场舞的爱好者,与姐妹们跳至兴头,常常一个电话把儿子叫来,为她们现场指导动作。“没想到我的第一个广场舞作品就幸运地得奖了,回去后争取再把这支舞蹈改编出一个‘简易版’,在县里的广场上好好推广一下。”张亚龄说。

  “跳舞并没有年龄之分,广场舞比赛的初衷本就是全民参与。”本次评委之一、四川省舞蹈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演员王玉兰表示,本次比赛的参赛队员,年龄从十七八岁到六七十岁不等,让她感到惊喜。但因为比赛的性质,大部分作品里添加了不少难度较高的动作和队形,如果要推广到普通人群之中,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改良。

  源于生活,本色表演

  4月26日,压轴出场的攀枝花市文化馆代表队的参赛作品《舞动彝乡》取得本次百姓广场舞大赛的最高分,获得一等奖。此外,由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馆选送的《太阳部落圆圈舞》和《真达锅庄》也获得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大赛评委之一、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艺术总监、国家一级编导何川坦言,从这次比赛中看出,少数民族的广场舞真正跳出了生活、跳出了自我。

  据了解,《舞动彝乡》的舞者全部是攀枝花米易县云盘村的村民,80%的人没去过成都。由于交通闭塞,她们外出劳作除了走路就是骑马,作品的舞蹈动作也来源于此。据领队杨野介绍,她们每天的娱乐活动就是跳舞,为参加本次比赛也只是集中训练了20天,能获得这样的成绩,既惊喜又意外。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馆的编导丹珍拉姆也告诉记者:“这就是我们平时在村里天天都会跳的舞蹈,逢节庆时还会有上百人围在一起跳锅庄,我们并没有刻意表演,只是把日常的、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

  “舞蹈艺术本身就源于生活,广场舞也应该如此。”高宾说,“广场舞应该在有群众基础的创新上下功夫。要让大家感觉到广场舞还能这么跳,而不是广场舞还能这么专业。有了科学的定位与创新,广场舞才会拥有无限可能。”(驻四川记者 付远书 文/图)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