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化遗产 >> 传承年画 义务授徒三十载

传承年画 义务授徒三十载

  

  莫绍萍在指导孩子们创作年画。记者 李坚 摄

  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和学习梁平年画是我的心愿

  勾线、打底、描红、开脸……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验基地”重庆市梁平县实验小学的年画作坊里,一位短发中年女教师正给孩子们绘声绘色地介绍梁平年画的创作过程。她,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梁平县实验小学副校长莫绍萍。

  这些年,为了使梁平年画后继有人,莫绍萍办起“梁平年画创作班”,分文不收,还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为贫困学生购买画具。这一干,就是30年。

  痴迷年画,相继创作、指导200多幅作品

  1981年,莫绍萍成为梁平县南正街小学(现实验小学)的一名美术教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到屏锦、礼让等梁平年画发源地采风,近距离接触到梁平木版年画作品《四郎探母》《盗令出关》。年画深邃的意境、古朴的画风、丰富的层次感让她如获至宝;但另一方面,当地农民从堆满杂物的阁楼翻出年画的场景更让她痛心。精湛的民间艺术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何不运用自己所学,结合梁平年画传统工艺创新,将其发扬光大呢?

  就这样,莫绍萍成为梁平年画研究与创作班首批学员,跟随年画研究专家学画。莫绍萍说,沉醉于年画中一点都不觉得累,白天上课,晚上画到两三点钟,周末还去书店购买年画的缩样和画本,反复琢磨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1982年底,莫绍萍的第一幅年画作品《春意正浓,展翅蓝天》被《四川日报》刊用,她兴奋得睡不着觉。

  此后,莫绍萍对年画更加痴迷,相继创作、指导了《最美教师》《吉祥如意》等200多幅梁平年画,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同,并发行180多万张(册)送到千家万户。

  义务向小学生和乡村美术教师教授年画

  为了使梁平年画后继有人,莫绍萍利用课外时间免费教学生学习年画。年画班多的时候有60多人,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莫绍萍便进行分层分级培训。

  学画的学生里有一些贫困学生,莫绍萍就从有限的工资中挤出钱为他们购买画笔、纸张和颜料。“因为教孩子画画,陪伴自己孩子的时间少了。”回忆起来,莫绍萍对自己的双胞胎孩子满是内疚。

  2008年,莫绍萍又办起了针对乡村美术教师的“梁平年画创作专修班”,义务授徒。虽然更累了,莫绍萍却很欣慰:将乡村美术教师培养起来,年画的传播队伍又壮大了。

  课程体系建设,提炼总结梁平少儿年画的教学模式

  在创作教学过程中,莫绍萍也在不断探索着课程体系建设,主持并参与了“梁平年画本土课程教学资源”的整理与开发,更设计了一套“视、听、思、画”结合的指导方法,提出年画教学的三步曲:深入民间、走进年画;激发兴趣,喜爱年画;勇于探索,创作年画。

  莫绍萍还将儿童画与梁平年画结合起来,提炼总结出一套梁平少儿年画的教学模式。莫绍萍说,儿童画因其稚拙、质朴、率真而具有特殊的美感,在此基础上,梁平少儿年画吸取梁平年画的精髓,将水墨、水粉、油画棒等绘画材料运用到创作之中,同时吸收梁平竹帘、梁平蓝印花布、石雕木刻的艺术风格。“在表现方式上也有创新,用笔代替刻刀,提高安全性,用吹塑板代替木板或纸板,提高操作性……”

  如今,儿童年画课已成为梁平小学美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梁平实验小学,有年画兴趣班、年画作坊,孩子们的年画作品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让莫绍萍最得意的是,她指导学生创作的6幅年画已入编全国统编中小学美术教材,她说:“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和学习梁平年画,将梁平年画发扬光大,这是我的心愿。”

  记者手记

  采访过程中,记者不时被莫绍萍对梁平年画的“痴心”感动。感动之余,有些问题值得思考。非遗传承保护固然需要“莫绍萍们”的痴心与坚守,但不能仅仅如此。

  非遗属于全民,全民共享还需全民尽责。政府也要建立保护机制,比如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扶持非遗传承人,建立传承实验基地等,保护人们参与非遗传承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